【紫荊論壇】張瑞威:香港鄉村記憶:牛池灣鄉的過往、當下與活化之問-紫荊網

【紫荊論壇】張瑞威:香港鄉村記憶:牛池灣鄉的過往、當下與活化之問

日期:2025-07-04 來源:紫荊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張瑞威 |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系主任、教授

 

2019年,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重建三個市區寮屋區,即茶果嶺村、牛池灣村和竹園聯合村,以高密度發展增加市區公營房屋供應。之後,政府著手處理這三個村落的重建工作,其中牛池灣發展項目佔地2.2公頃,除供應約2,700個公營房屋單位,還會提供多項配套設施,包括社區會堂、公共休憩用地及零售設施。在2.2公頃的發展土地裡面,政府土地佔1.6公頃,私人土地佔0.6公頃。根據政府的資料,兩種土地上共有約580個住戶(涉及約900人)和約30個業務經營者。另外,工程將清拆約950個大部分為寮屋的臨時構築物。由於政府規定,所有受影響的牛池灣村民須於最遲2025年下半年分階段遷出,目前的清拆行動可說是如火如荼。本文將敘述牛池灣鄉的歷史、現狀,以及分析清拆結束後在古跡活化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問題。

 

百年客家村落及其轉變

 

牛池灣作為一個地名已經超過一百年了。在1866年由一位意大利傳教士所繪畫的《新安縣全圖》中,在今牛池灣位置上標示了「牛屎灣」的地名。對於這個富有鄉土氣息的名稱,有年老的村民雖表示有聽聞,但卻不認同,指出牛池灣實本名「龍池灣」,亦正由此,現時村內一條主要的小徑亦被命名「龍池徑」。但無論如何,早在1819年編的嘉慶《新安縣志》,已注明了「牛池灣」。

今日的牛池灣,由於二十世紀填海造地的關係,已經成為內陸地區。但在這之前,它是靠近維多利亞港的小灣區。雨水從北面的飛鵝山經兩條溪流進入牛池灣,再出大海。這種靠山面海的河區,是發展農業的優秀地域。鑒於「客家人」的名稱,是清初遷入香港地區的「客籍」人士轉化而來,我們基本上可以肯定,牛池灣作為客家村莊,是在清朝以後發展出來的。

2001年,筆者曾兩度探訪了牛池灣鄉,並與當時年紀最大的幾位村民進行訪談。李先生說他的身份證的出生記錄是1918年,但真實年齡已達87歲(即1914年出生)。據李先生的記憶,在他童年時期,牛池灣村以種禾為主,但在戰前,稻田耕種已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種菜,俗稱「耕菜園」,除了種菜外,村民亦養不少豬隻和家禽。不過,李先生強調,耕菜園只是當時村民生計的一部分。不少村民,包括其父親,都在當時當了海員,以補家計。也許是這個緣故,在李先生年少時,牛池灣村民房雖約有二百所,但年輕力壯的村民卻不足二十。 

離鄉別井去當海員,反映出以往的牛池灣村並不富裕。李先生在回憶往事時,更以「窮鄉僻壤」來形容牛池灣。直言是等於內地的貧困山區,建造房屋的材料很不統一,有的是泥磚屋、有的是散石屋(即是用不同大小形狀的石頭砌成),唯一比較可觀的青磚屋,是劉姓村民在某年中了幾萬元馬票而建成的,當時很「巴閉」(意為了不起),其實之前也是泥磚屋。很多人在三四十歲便去世,很少活到五十歲的,人丁很少。他們都是客家人,在牛池灣耕菜園、養豬。部分客家人打石為生,打地頭石(即石板),但也強調牛池灣村本身是沒有石塘的。也有許多人行船,主要是在遠洋輪船上當西廚,做餅、蛋糕之類。

李先生告訴我村內的姓氏包括了杜、鍾、劉、朱、李、譚、張、申、陳、廖、黃、楊、余、葉、馮、盧、曾、彭、吳。他估計牛池灣鄉的歷史大約有二百年,認為杜氏比較早來,然後是劉氏。至於他本人,是從祖父開始遷來牛池灣定居的,父親則於光緒四年(1878)出生,所以自己是第三代。他一直講客家話,到16歲才學白話沒有認真讀過書。他說卜卜齋(私塾的俗稱)相當於中學程度,不是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的,窮人讀兩年書便要打工。

當詢問到祖先的歷史,李先生似乎有點模糊,說祖父遷來牛池灣之前,曾在西貢爛泥灣住過。他本人也曾回到爛泥灣找尋祖先的歷史,發現當地是講圍頭話,又叫「畬話」。他找到了當地的李氏宗族,看了族譜(不准帶走),但沒有發現自己祖父的名字。李先生似乎對此耿耿於懷,對筆者說族人名字不在族譜內可能有很多原因,例如族人在鄉下曾被欺負,於是離開鄉村後便不肯再承認自己的宗族。無論如何,這次的「尋根之旅」,也釐清了祖先的源流。他從爛泥灣的李氏族譜內,知悉了自己祖先來自江西。

李先生說牛池灣本身沒有墟,也從沒有聽說當地有什麼天光墟的市集,無論讀書抑或買東西,村民都要去九龍城。按道理說,牛池灣可以是西貢人出九龍城的中途站,但李先生說,以前的人都覺得牛池灣人很惡,很不講道理,所以西貢人都不敢走近。

牛池灣也有祠堂。杜氏在牛池灣的歷史最久,在座的杜先生也說家有族譜。經筆者要求,他從家中找來了。那是薄薄的線裝本,封面缺乏標題。翻閱之下,不難發現內容主要是杜氏簡單的世系資料,包括了開基祖杜念五郎,杜氏後來遷到永安(即廣東永安縣,民國初改紫金縣,與五華縣相鄰),而族譜最後一個祖先,便是杜先生的父親——十五世祖杜慶榮。換言之,牛池灣的杜氏,只是純粹延續永安杜氏,並沒有自己的九龍開基祖。李先生告訴筆者,牛池灣有很多祠堂,例如劉姓有三個祠堂,楊姓也有三個。筆者參觀了楊氏祠堂,那是一座用鋅板搭成的房子。楊先生說由於政府在1970年代收地,原有祠堂被拆,但政府容許楊氏在之前的青磚屋旁邊的官地上蓋建一所寮屋作為祠堂。楊氏祠堂平時是鎖起來的,開門進去,發現只放有一個古老神龕,神龕內寫有四代祖先名字的木板。

作為一個雜姓村落,古老的牛池灣鄉村民有兩個祭祀中心。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是大王爺。大王爺雖是土地神,卻是整個牛池灣鄉的保護神。在以前,若牛池灣村民添丁,會在大王爺誕的時候去拜大王爺,並掛上燈籠以示感恩。另一個是社公,也是土地神,地位不及大王爺,屬於水口伯公,社壇則建於自飛鵝山流下來東西兩溪的匯合點。顯然,這位社公的職責是盯住這一帶的水勢,確保不會氾濫。

牛池灣鄉村民還舉行十年一屆的打醮,客家人叫做「安龍」。安龍的意思是「安置龍」,是將全鄉代表龍脈的風水格局再次安頓,從而為該鄉帶來繁盛昌穩。牛池灣鄉首次做「安龍」的年代已不可考,但前述的李先生在 1924年見過「安龍」。李先生指出牛池灣鄉的「安龍」,與新界地區的「打醮」以及潮州人的「盂蘭」作用相近,目的是「侍陰」,意即藉著向無主孤魂布施,祈求闔境平安。「安龍」是牛池灣的大事,村民除搭棚做戲外,還邀請道士做儀式。而附近鄉村,包括衙前圍村,均組織景色隊,前來賀誕。最後一屆「安龍」是1965年。

戰後內地新移民的湧入,使牛池灣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簡陋木屋。村民遂以社公為分界,將社壇以東地區稱作東牛池灣村,而社壇以西地區則稱作西牛池灣村。新來定居的村民不盡是客家人,他們除了耕菜園,還在村內搭建俗稱「山寨廠」的小型工廠,其中包括了發泡膠廠、漂染廠和藤器廠等等。

來自五湖四海的新移民突然大量湧入,使原有的村落變得品流複雜。為了維持區內治安,鄉公所應運而生。據《華僑日報》報導,1953年1月5日,牛池灣鄉公所開幕,理事長和副理事長分別是賴富和馮榮,並在當日舉行了一場小型足球賽作為典禮。牛池灣鄉公所成立後,大部分鄉內的土地業主都登記成為了會員。鄉公所利用會員費,興建學校、組織防火隊、改善衞生、並向逝世的會員提供金錢幫助等等。於是鄉公所成為了牛池灣鄉的中心,完全取代了大王爺的祭祀組織。大概在這個時期,牛池灣村民添丁後在大王誕開燈的習俗也停止了。筆者考察牛池灣,當時的老人家還記得大王誕,但已經沒有人記得誕期。

1976年,政府興建彩虹邨地鐵站,大大改變了牛池灣鄉的面貌,包括了不少老屋被拆。作為對原村民的收地賠償,政府在地鐵上蓋的地段建了兩排平房店樓,即現今進入牛池灣鄉大牌坊後看到的左右兩旁的街市店鋪和店鋪上面的房子。

當時,建於地鐵站附近的大王爺社壇也被清拆,遷至目前所在的位置。新的大王爺社壇坐落官地上,佔地頗大,村民稱之為大王宮。大王宮一共有三組社壇,呈品字形。中間的社壇是牛池灣的大王爺,有石香爐一個,刻著「甲寅吉年吉月」,應是指1974年。它的右邊社壇,分為四個神位,從右到左寫上了田心伯公、老屋伯公、楊屋伯公和河瀝背伯公。村民告知,這些都是政府興建彩虹地鐵站的時候被拆的小鄉村土地神。鄉村被拆,這些土地神便被搬到這裡安置了,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牛池灣社公雖然保存下來,但情況也不太妙。原因是社壇旁邊的兩條小河已經變成了污水溝,前面則建了公廁,造成社壇一帶不單臭氣難當,而且老鼠和蚊蟲滋生。為了改善這個情況,2025年村民在污水溝放了至少兩個老鼠捕籠,可能產生些許作用,但蚊蟲還是挺多的,信眾難以逗留片刻。

 

萬佛堂的活化計劃
 

2019年開始的牛池灣市區重建項目,將把牛池灣作為一個鄉村格局徹底改變。除了大王宮以及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的萬佛堂將會原址保留外,許多舊建築,包括牛池灣鄉公所以及社公壇很大可能會被拆卸。

萬佛堂是先天道婦女齋堂。坐落的土地來自兩幅私人土地(SD2 Lot 1332、Lot 1656)的部分地帶,另外也佔用了部分官地。在Lot 1656的政府土地登記冊顯示,1915年,一位名叫Lai Yuk Tsing的人向Li Kung Po購買了這片土地,並在1931年以祖堂方式向政府註冊,名萬佛堂,而Lai Yuk Tsing 則成為司理人。

2001年,筆者考察了萬佛堂。考察所見,它是三座相連的兩層高建築。筆者估計上層建築都是給齋姑的住房;至於下層,位於中間的建築物掛上石製「萬佛堂」牌匾,是接待室。筆者在那訪問了90歲以上的黎姑,以及負責日常打理堂務的女士,估計60至70歲之間,詢之姓名,她說可稱她作師太。訪問中,師太說開山祖二姑婆,來自西樵,向牛池灣當地人買地,也不知是跟誰買,總之是分了幾次買入土地,才逐漸擴建成今日萬佛堂的規模(這個說法,相當配合目前的田土登記)。八十多年前,黎姑八歲,跟隨姑媽來到萬佛堂,從此住了下來。這位姑媽,就是開山祖二姑婆。

萬佛堂的開山祖二姑婆應該就是土地登記冊內創立萬佛堂的Lai Yuk Tsing。Lai Yuk Tsing的事蹟不詳,但在1964年可能已經逝世,因此萬佛堂的司理人改為Lai Wong Tai、 Tang Sze、Lai Ngau Nai和Lai Yiu Fong四人。四人之中,Lai Wong Tai應該比較重要,除了她在名單排首位外,還在1953年代表萬佛堂登記成為牛池灣鄉公所會員。會員登記冊顯示,Lai Wong Tai中文名字為黎旺娣,廣東南海人,入會當年43歲(即1910年出生,在筆者2001年訪問的時候是91歲)。如果八歲來到萬佛堂,那便是1918年。至於師太,名字不詳,據牛池灣鄉村民介紹,她姓賴,也是從小進入萬佛堂,被培養成為管理萬佛堂的接班人。 

萬佛堂除了提供房間給獨身的婦女安享晚年,還為她們安排死後的祭祀。在萬佛堂的左邊建築物,掛上藍色木板牌匾,上書「誠格幽冥」四個大字。進入這個建築物,可以看到超過1,000個神主牌,分列左右由高至低排列,正中最高位置,安放了地藏王神像。訪問期間,師太以「祖先」稱呼這些神主牌,筆者估計她們都是曾在萬佛堂居住的齋姑。

根據訪問,萬佛堂曾參與兩次安龍清醮。師太強調,打醮期間,牛池灣鄉全村吃素,市場和商店也不准賣肉,而村內的四間齋堂(金霞精舍、永樂洞、淨室、萬佛堂)積極參與,一齊拜懺三日。進行訪問的2001年,當年參與安龍的四間齋堂,除了萬佛堂,均已拆卸不存。不過,萬佛堂的大廳內仍然掛著一張若干齋姑做「放焰口」儀式(作用是超渡孤魂野鬼)的照片。照片沒有年份,但主要負責儀式的齋姑,隱隱就是師太本人。

萬佛堂雖然是婦女修道的齋堂,一直與牛池灣鄉公所保持非常友好的關係。萬佛堂司理黎姑是鄉公所的會員,此外在萬佛堂的大廳,掛有一個題為「顯聖慈航」的大玻璃鏡面,上款是「萬佛堂惠存」,下款是「乙巳年牛池灣鄉安龍值理會敬送」。考乙巳年是1965年,那是牛池灣最後一次的安龍清醮。訪談期間,筆者聽到村民以「牛奶姑」稱呼師太,當時雖然不知其意(許多年後的訪談才知悉原來師太小時候因為皮膚白,故有此暱稱),但也感覺到雙方親切的關係。

在牛池灣發展項目中,萬佛堂這座三級歷史文物將被原址保留,而且會研究活化作商業用途。但據聞在政府進行收地的時候,一直難以接觸萬佛堂的司理或齋姑,因此傳聞她們俱已過身,後繼無人。
 

神明的安置問題

 

根據規定,牛池灣鄉的村民須在2025年的下半年陸續遷走。在地政總署完成收地後,土木工程拓展署便開始進行土地平整和興建相關基礎設施,之後再把土地交給房屋協會分兩期建築三幢公營房屋。第一期公營房屋將提供約1,200個單位,預計在2031年第四季入伙;第二期將提供約1,500個單位,預計在2033年第一季入伙。換言之,將來的牛池灣,新型屋邨將完全取代原有鄉村。

社公壇很有可能難逃被拆卸的命運。這對社公來說,可能是好消息,社壇的衞生環境實在惡劣,而且在將來的發展中,渠道應獲得大大改善,所以也不大需要水口伯公來鎮守河道了。失業的社公有可能被遷入大王宮內,反正目前大王宮左邊社壇,由右到左,只是簡單的寫上伯公、伯婆。若社公遷入,便可以有專屬的名號了。

大王宮坐落官地,一直是由牛池灣鄉公所進行管理的。不過,鄉公所也在清拆之列,那麼大王宮的一眾土地神,將來應由誰打理和祭祀,仍然是一個疑問。

神明安置問題上的最大挑戰莫過於「誠格幽冥」屋內的地藏菩薩以及過千齋姑木主的去向。過百年來,這些木主的生前婦女,包括筆者訪問過的黎姑和師太,進入萬佛堂居住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希望死後有人持續供奉。在後續的活化過程中,木主應該留還是不留?如果把這些木主留下來,那如何對所在建築物進行活化?若不把木主留下來,又應如何處理?在牛池灣發展項目進行的過程中,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5年4-6月號

紫荊論壇4-6月79封面Final_OL 2

來源:紫荊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藍皓源 校對:楊晨 監製:張晶晶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