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珠驪探系列】傳承土木工程宏志 築建香港未來

【智珠驪探系列】傳承土木工程宏志 築建香港未來

日期:2025-07-18 來源:紫荊號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香港珠海學院土木工程系,一直是工程界的搖籃,畢業生以務實見稱,在不同工程崗位上各司其職,橋樑專家劉正光博士、鄧文中院士均出身「珠海」。「珠海」土木工程系創系近70載,與業界並肩走過高山低谷,本集「智珠驪探」將分享本港工程界行尊與「珠海」土木系的故事,如何帶領學系逆難而上。

奠定基礎 賦能轉跑道機遇

1960年代初,香港經濟騰飛,政府大力發展城市交通基建,帶動長遠及大量的行車及行人天橋的建造。有「香港橋王」之稱的劉正光博士,當時在正英國土木顧問工程師事務所工作,主職房屋結構設計,由於自覺基建工程知識不足,他遂以半工讀方式,修讀珠海書院(香港珠海學院前稱)土木工程,而他人生路亦隨之改寫。

「土木工程專業就如長江,河流量大且支流多;我工專(香港理工大學前身)畢業後,一直做房屋結構工程這條支流的工作,但原來還有其他支流,包括交通運輸、道路、填海、機場、鐵路、橋樑、隧道、環保及供水排水等。『珠海』給了我轉跑道的機會,讓我能於長江暢泳,見識木土工程界的一片海闊天空。」

劉博士說,珠海書院學士課程獲台灣教育部註冊認可,有利他日後到外國進修,加上課程採用學分制,上課時間靈活,非常適合在職人士修讀,「當年不少小學老師也報讀『珠海』,許多學生晚上上課,氣氛特别熱鬧,猶如大家庭。」

230731_Chu_Hai_College_02_20250107090553A330
身為香港珠海學院土木工程系傑出校友,劉正光博士坦言,就讀「珠海」是其人生的重要轉捩點,為他開啟土木工程仕途。

集土木工程精英 培養人才基地

1963年9月,劉正光直接入讀「珠海」土木工程系三年級,他每天中環下班後便坐船往九龍,到旺角亞皆老街校舍上課,兩年的學習時光,他仍記憶猶新。「還記得是個典形井字形的中學校舍,中間有個大操場,四邊是班房和學校辦公室。由於課堂時間緊湊,加上每個級別有70至100個學生,每到小息或轉課堂時,走廊及操場便十分熱鬧。回想起來,當年『珠海』真的培養了不少土木工程界人才。」

劉博士以「珠海」為基石,畢業後順利加入路政署任職助理工程師,及後申請「政府訓練奬學金」到英國修讀工程碩士,回港後一直從事橋樑有關工作,並主筆訂立香港橋樑設計規範。努力不懈及好學不倦的性格,是劉博士成功之道,而就讀「珠海」土木系,則是他職涯的重大轉捩點。

在政府服務36年,劉博士負責青馬大橋、汲水門大橋及汀九橋等世界級水準的懸索吊橋的建造工程,為他贏得「香港橋王」美譽。他亦先後獲委任為路政署副署長及土木工程署署長,在任土木工程署署長期間,他主持興建香港迪士尼樂園工作,不斷攀登事業高峰。

230731_Chu_Hai_College_03_20250107090608A331
劉正光博士談到最深刻的橋樑工項,非1997建成的青馬大橋莫屬,他當年與隊團以最高規格,打造這條全球最長的行車鐵路雙用懸索吊橋,由於大橋位處颱風威脅地帶,故建造難度極高。

應用廣闊人脈 連結中港兩地交流

飲水思源,劉博士用行動回饋母校。他在70年代起已回「珠海」執教鞭,目前任教土木系碩士班,把在土木工程署的實戰經驗傳授下一代。近年本港基建工程的工藝發展飛快,加上港珠澳大橋在內的不少內地工程已達世界水平,劉博士認為,要抓緊新發展,應當親身體驗,故他亦以不同身份參與大型基建,吸收新知識,帶領學生邁向新領域。

「擁有強大的內地教育機構背景及聯繫,是香港珠海學院獨有優勢。」他認為,兩地學術交流尤其重要,他在清華大學擔任兼職教授期間,獲贊助安排「珠海」土木系學生到北京參加清華的暑假短課程,同學也獲益良多 。

「疫情後,中港兩地學術交流活動將再定期舉辦,有效提升學生專業水平。學院可善用優勢,幫助土木系學生了解内地土木工程及建造業,對學生將來發展有莫大幫助。」

230731_Chu_Hai_College_06_20250107090658A334
1998年,劉正光獲母校頒發榮譽博士學位,表彰他對本港基建的貢獻。
230731_Chu_Hai_College_07_20250107090711A335
劉博士於1998年榮獲「中國茅以昇橋樑大獎」及「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他的作品更於2006年被國家建設部中國建設文化中心製作成「當代建設名家專題郵票」。 

融入新科技 提升學系及業界標準

劉正光博士工務繁忙,仍堅持回校教書育人,現屆退休之齡,還擔任學院校董,助力土木系及學院發展,實屬可貴。2022年榮休的香港珠海學院行政副校長李啟光教授表示,劉博士的無私回饋,正是傳承了「珠海」服務社會、作育英才的人文精神。

李教授繼指,學院以人為先,着重學生中國文學及歷史之修養,學院亦設有佛學研究中心及一帶一路研究院,除了提供學術及專業教育,也向學生灌輸人文精神,教導他們為社會服務。

李啟光教授於2017年入職香港珠海學院理工學院院長,及後晉升行政副校長,他在任內致力為學生創造跨學科的學習環境。作為工程師,李教授把土木工程與建築等學科連結起來,擴闊學生知識領域,達至全人發展。

李教授榮休後,仍心繫學院土木系,積極提出發展方案。「外國已運用新科技於土木工程上,學院土木系不妨加強與外國院校聯繫或合辦課程,以提升土木工程業界的安全及專業認受性,進一步協助承辦商減低成本。學院把新科技及人工智能融入課程,亦有助吸引更多年輕一代入行。」

230731_Chu_Hai_College_08_20250107090840A336 (1)
香港珠海學院前行政副校長李啟光教授表示,學院宗旨以人為本,培育學生人文精神。 
230731_Chu_Hai_College_09_20250107090932A337 (1)
李啟光教授榮休後仍繼續為學院及土木系出力。(攝於李啟光教授榮休歡送會)

各方面提升土木工程系 備獲業界肯定

香港珠海學院作為私立院校,資源相對有限,幸得一眾有心人相助共謀發展,學院土木工程系與業界共度輝煌,也並肩走過低谷,起跌中一路前行。2004 年,香港珠海學院作為全港唯一開設政府認可土木工程學士課程的私立大學,學術資格得到肯定。雖然學院土木系學生並非尖子,惟教學隊團均本着有教無類精神,因材施教,並把前沿的科研成果帶入課程,加強學生的競爭優勢,為投身工程界做好準備。

230731_Chu_Hai_College_11_20250107091009A339 (1)
香港珠海學院土木工程系同學在低碳混凝土獎杯比賽中奪冠。

為社會服務 工程師職涯發展潛力大

土木工程師需要面對不同的挑戰,劉正光博士表示,排除萬難、完成項目後的強烈滿足感,正是土木工程的吸引處。近年政府以「基建先行」及「創造容量」的規劃方針推動運輸基建工作,以釋放主要運輸基建沿線周邊地區的發展潛力,令工程人才需求長期高企。

「香港目前仍欠缺3,000名工程師,其大部分是土木工程師。」隨着明日大嶼人工島、北部都會區、新鐵路、青龍大橋、房屋建設等大小基建陸續上馬,劉博士估計未來20年,土木工程師更是炙手可熱,他大力鼓勵年輕人入行。「不但有不俗的收人,又可以為建設美好香港出一分力,何樂而不為?」

來源:紫荊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