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擁有“一國兩制”及雙向門戶的優勢,加上特區政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令到營商吸引力有增無減。本地註冊公司及外來註冊公司分別為149.48萬間及1.55萬間,雙雙創歷史新高,兩者合計約151萬。
商會人士指出,美國發動的關稅戰令環球經濟更動盪,反觀中國經濟保持平穩增長,吸引各地資金湧入,而香港作為外資進入內地市場的橋頭堡,也是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吸引力持續上升,各地企業不斷前來落戶。
公司註冊處昨日發表統計數字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為止,根據《公司條例》註冊的本地公司總數超過149.48萬間,比去年底淨增約3.4萬間。上半年新成立的本地公司總數約8.4萬間,較去年同期多26.3%。與此同時,共有761間外來公司在香港新設立營業地點,註冊非香港公司的總數升至逾1.55萬間。
營商效率升至全球第二
香港競爭力一直在國際間取得良好聲譽。瑞士洛桑早前發表《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在全球競爭力排名上升兩級至第三位,其中“政府效率”和“營商效率”都上升至全球第二,而在“稅務政策”和“商業法規”排名更是全球第一。世銀去年發表的營商環境成熟度排名,香港亦位列前十名內。
對於愈來愈多公司來港投資,香港紡織業聯會副會長劉培傑表示,美國發動關稅戰以來,令很多內地企業積極拓展美國以外市場,香港作為國家最開放的城市,又是國際金融、貿易及航運中心,加上香港是擁有全球最友善低稅制度的地方之一,且特區政府大力招商引資,很多內地企業選擇香港為走出去的首選之地,因此註冊公司增加,亦屬意料之事。
劉培傑分析指出,除了內地企業透過香港走出去,外資亦選中香港為進軍內地市場的橋頭堡,主因香港國際化程度高,且擁有大量既懂國際規則又了解內地營商文化的專業人才,故外資對港投資亦不斷增加。“環球經濟不穩,但中國仍保持平穩增長,各地外商爭相打入這個市場,精通中外文化的港商成為外資合作的不二之選。”
進出口業行業培訓委員會前主席許華傑表示,特區政府引進辦吸引了不少企業落戶香港,加上香港致力發展虛擬貨幣,令不少企業看好香港在相關產業的前景,因而吸引愈來愈多公司落戶。
港商﹕雙向門戶優勢獨特
香港付貨人委員會主席林宣武表示,近年特區政府各項招商引資政策漸見成效,令香港營商環境愈來愈理想,吸引更多企業和人才來港發展,令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愈見重要。
特區政府積極便利營商和招商引資,今年上半年已先後優化兩項《公司條例》。第一項措施為4月17日生效的《2025年公司(修訂)條例》,讓香港成立的上市公司可以庫存方式持有和處置購回的股份,並推動本地上市和非上市公司以無紙化方式作出公司通訊。第二項措施為5月23日生效的公司遷冊制度,為非香港法團提供簡單並具成本效益的途徑遷冊來港,同時保留在法律上的法人團體身份,業務運作得以延續。
另外,公司註冊處數字顯示,有限合夥基金上半年新註冊的數目為116個,總數為1099個。新成立的開放式基金型公司為109間,總數為579間。

政策奏效|數碼港科技園 AI公司超800間
香港公司註冊量創雙重歷史新高,有政商界人士認為,具有“一國兩制”優勢的香港社會具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近年創科產業崛起及灣區融合策略奏效,彰顯經濟復甦動能顯著提升。
發展創科經濟添動力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冼漢迪分析表示,香港本地公司總數和非香港公司總數均創下歷史新高,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源於低稅制、資金自由、法治傳統等“不變”的內核,更離不開國家對香港的支持,以及營商環境優化、發展創科、灣區融合等主動求變之舉。得益於特區政府對創科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創科初創企業的增長態勢尤其亮眼。以人工智能為例,聚集在數碼港和科技園的人工智能企業就已超過800家。此外,特區政府大力推動人才引進,使得香港匯聚的海內外英才持續增加,也是企業增長的原因之一,並且為企業落戶與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撐。
立法會議員梁熙認為,國安家安,近年香港經濟動能顯著提升:“國際競爭力排名、評級機構展望及新股集資額等指標,均反映香港強勁的經濟反彈潛力。”他直言,投資者對香港信心增強的關鍵在於特區政府的管治、效率,“讓營商環境更穩定、更可預期”。
前景樂觀|外資投行看好香港經濟前景
香港經濟表現強韌,多家大行唱好增長前景。瑞銀預測今年香港GDP增長2.2%,該行預期貿易戰風險下降,香港不僅是國際金融及貿易中心,也是重要的高附加值貿易樞紐,而關稅的紓緩將為香港經濟增長帶來正面作用。另外,五一黃金週期間旅客量創疫情以來新高,反映香港作為旅遊中心的吸引力正在逐步恢復。
高盛同樣正面看待今年香港經濟前景,並且相信香港去年第四季經濟增速好於預期,強大的起點意味着2025年將有更強增長動能,並將全年實際GDP增幅由2%提升至2.2%。另外,渣打預測今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速預期達2.2%,消費物價指數預測由2%下調至1.8%。該行預計,香港銀行同業拆息第三季將呈現上升趨勢,惟期間息口不會太高,依舊可以支撐樓市買賣需求,料下半年樓市交投將保持活躍。
事實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上月初在立法會表示,2025年全年實質本地生產總值的增幅預測介乎2%至3%。特區政府將繼續鞏固市場基本面,以改革創新推動經濟轉型,開拓新市場、新機遇,並加速北部都會區發展,賦能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