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勇
習近平主席強調,人工智能帶來前所未有發展機遇,也帶來前所未遇風險挑戰,需加緊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應用規範、倫理準則,構建技術監測與風險應急體系。
世界經濟論壇預測,到2030年人工智能將創造1.7億個新就業崗位;高盛更指出,以DeepSeek為代表的AI自動化轉型將為中國整體GDP帶來0.2%至0.3%的提升。為了抓緊人工智能機遇,李家超特首推出30億人工智能資助計劃,並於《財政預算案》預留10億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推動本地研發與產業應用。
隨著AI應用至金融、醫療診斷、社交等各領域,其潛在風險日益凸顯,既可能成為個人私隱和商業機密的泄漏途徑,也可能成為造謠、欺凌的工具。AI從研發到應用,整個過程均依賴海量數據,若無法有效保障私隱,不僅動搖市民使用AI的信心,更會阻礙香港數碼化進程。
科技發展往往領先於法律法規,相關部門必須未雨綢繆,平衡機遇與風險。具體可從三方面推進:第一,強化公眾教育,通過講座、課堂教育等途徑,提升社會整體使用AI的倫理和私隱意識,建立數據安全基礎;第二,建立“創新激勵+權益保障”的AI發展框架,在鼓勵科技企業研發技術的同時,明確數據收集、使用、儲存的邊界,制度化防範數據洩漏、算法歧視、深度偽造等風險;第三,參考內地與歐盟的先進經驗,並結合香港實際情況,針對AI研發、數據處理、應用場景等環節完善法律框架,生成式AI、面部識別等高風險應用更宜制定專項規範,確保AI安全、可靠、可控。
邁入人工智能時代已是大勢所趨,但我們仍能透過構建制度,決定AI應用方向與社會影響。從中央政策指引到特區政府投入資源,從協調國際規則到本地立法實踐,構建完善的個人資料保障制度,目的不只在於保障市民私隱,更是釋放AI創新活力的重要基礎。我們期望法律規範能與技術創新、倫理準則之間達成平衡,讓AI技術成為推動香港經濟騰飛、提升社會福祉的可靠引擎,讓這座國際都市在人工智能時代抓緊機遇,克服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文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界社團聯會(新社聯)會長,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