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帆
香港特區政府日前批准北環線項目首期財務安排,標誌着這項關乎北部都會區發展的戰略工程進入實質推進階段。
觀察這條重塑香港發展格局的軌道,港府將其主支線工程巧妙合為單項目分步推展,一舉將雙線通車時間統一鎖定於2034年,較原計劃提前兩年。筆者認為,此非簡單的效率疊加,而是“成熟一項推一項”原則下的精準施策,如利刃斬斷繁冗程序之繭,為城市發展贏得寶貴先機。
務實創新突破基建困局
工程整合僅是序章,引入“國標”更顯破局之智。面對支線跨境特質,政府以開放胸襟引入內地鐵路建造標準與資源。須知中國早已主導國際鐵路聯盟全部13項高鐵系統標準制定,從設計到運營,盡顯技術話語權。民航、航天領域中國標準亦獲全球廣泛認可,例如2024年,中國民航以90.19分的歷史最好成績完成國際民航組織普遍安全監督審計(USOAP),位列世界前列。
因此,此舉並非生硬嫁接,實為善借“他山之石”的務實創舉。對“國標”的偏見實為無形枷鎖,唯有卸下藩籬,方能融匯兩地優勢,在安全基石之上築起效率通途,為千億造價大幅減負。
而面對約千億港元的總投資規模,政府創新採用“扣減定額地價代注資”模式。批予港鐵的26公頃用地開發時,可直接抵扣390億港元地價。該設計既緩解了政府財政壓力,又避免港鐵承擔“鐵路+物業”模式下的長期融資風險。當樓市處於調整周期時,這種基於土地價值的信用支持機制,為項目提供了確定性保障,堪稱“築巢引鳳”之典範。
另外,路政署成立專責小組統一協調審批流程,等同將整個北環線工程統一由路政署統籌,可提升效率,亦有效解決港府以往多頭管理問題。作為跨境項目特殊環節的口岸銜接方案,也因統籌機制實現同步推進。這種"一個窗口管到底"的模式,可成為香港基建審批制度改革的參照樣本。
“破”與“立”的辯證統一
筆者以為,北環線的創新密碼,核心在於“破”與“立”的辯證統一。破的是刻板成見與僵化模式,立的是兼收並蓄的工程標準、靈活務實的融資智慧。當“中國標準”的可靠與高效在香江之畔落地生根,安全與效率便不再是非此即彼的抉擇,而是並行不悖的雙軌。《論語》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引入先進標準與優化治理流程,正是磨礪城市發展之“器”。
綜上可見,北環線證明香港完全可以在國家發展大局中找准創新坐標。它印證了在“一國兩制”優勢下,香港能如何以“識變、應變、求變”的施政哲學,在基建困局中破繭成蝶。隨着2034年雙線貫通的實現,北部都會區將獲得真正的戰略支點。筆者期待,今日的制度創新,能成為未來香港基建的常態。
(作者係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