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鳴
在本港,這幾年有一個社會現象非常獨特和鮮明,那就是特首每年公布的施政報告會引發市民熱烈討論。施政報告的目的,主要是特首向市民解釋其施政理念,詳細交代政府在各政策範疇的遠景和措施。特首李家超早在上個月就已宣布,2025年施政報告將提早於9月發布,公眾咨詢工作也從6月22日開始全面展開。政府團隊正在廣泛收集民意,李家超也接連數日與特首顧問團成員座談,聽取他們的意見。
這是李家超任內的第四份施政報告,諸多領域在“破局”之後要實現“飛躍”,因而,政府格外重視民意。李家超對本港媒體表示,他和團隊一直聽取社會意見,以服務市民為中心,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令措施更對接市民的需求。他指出,香港經濟正處於經濟轉型期,特區政府會繼續帶領社會各界守正創新、求進求變;積極發掘新增長點,開拓新市場、新藍海,深化國際交往合作,做大做深區域合作,全力拼經濟,謀發展。
這些日子,李家超非常忙碌,頻頻出席各種座談會、見面會、咨詢會,7月17日還將與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會面,直接聽取各種意見建議。
從五年任期看,第三份和第四份施政報告都具有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兩份報告的施策重點,事關全局,影響長遠。
那麼,9個月過去了,2024年的施政報告及實施情況反映如何呢?筆者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經常與本港各界人士及市民溝通交流,也經常深入社團、界別、企業、學校和社區走訪調研。筆者瞭解到,市民對以下幾個方面普遍認同和肯定。
化解“住房難”開了個好頭
在香港,“上樓難,難於上青天”。李家超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為破解“住房難”頑症開出了“藥方”,包括:加快建設過渡性住房——“簡約公屋”,繼續嚴厲打擊“濫用公屋”,逐步取締“劏房”、改造老舊公屋等。
從實施情況看,這些措施標本兼治、行之有效,本港公屋輪候期限從最高時的6.1年下降至5.3年。
大批翹首以待的“候樓族”看到了曙光。預計今年之內,政府興建的“簡約公屋”將迎來9500戶家庭入住。按計劃,到2027至2028年度,全港將興建“簡約公屋”合共約三萬個單位。
打擊濫用公屋大快人心。到今年上半年,已經累計收回約8700個單位,等同於11座公屋,節省了幾十億元的建設投資,市民對此拍手稱快。
取締“劏房”的路徑可行。政府以“簡樸房”代替“劏房”,明確了“簡樸房”的最低標準:不少於8平方米,淨高度至少2.3米,需有獨立火警偵測器、可開啓窗戶、獨立水電表等,禁止“黑廁”,等等。還訂立了“時間表”:2025年,計劃完成《簡樸房條例草案》立法,並開始接受登記;2028-2029年,全面取締劣質劏房。市民認為,這些措施符合實際。
老舊公屋重建啓動得人心。去年12月,房屋委員會公布了華富邨重建計劃第3期提前清拆及遷置時間表和彩虹邨重建計劃第1期清拆及遷置安排,雖然整個重建工程浩大、歷時長久,但重建工作終於啓動令人欣喜。因為,這些樓齡超過60年的大型公屋人口密集、設施陳舊,有不少安全隱患。許多人表示,這是造福市民的好事。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是本屆政府團隊中特別能打的一員女將,作為解決“住房難”的操盤手,她樂於傾聽民意,與基層市民溝通互動很多,並將有價值的建議化為政府的政策,疏通了“住房難”的堵點、卡點,房屋政策務實貼地,市民非常認可。中央領導念念在茲的這一老大難問題,經過李家超和政府團隊的跋山涉水、爬冰臥雪,終於露出了曙光。
市民獲得感明顯提升
李家超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及“構建關愛共融社會”。其中,專門提及擴展“社區客廳”,計劃於“劏房”戶集中的地區新增3個社區客廳;亦專門提及“關愛隊”,指出:“政府會恆常化‘關愛隊’的撥款,並在下一期撥款,增加資助金額五成,支持‘關愛隊’的工作。”
“社區客廳”給基層市民帶來的幸福感最直接。筆者在調研中,不少“劏房”住戶表示,小朋友在“小區客廳”里學習、做遊戲,知識面也寬了,學會與大家分享快樂,性格變得開朗了,是最令人高興的事情。還有住戶表示,在“社區客廳”做飯、洗衣,感覺生活空間被打開了,心情也好了,夫妻之間雞毛蒜皮的矛盾也少了,好開心!
“關愛隊”的辛勤工作受到市民的贊譽最多。每當遇到水喉管破裂導致停水、颱風來襲預警、突發事故停電、高樓大廈火警等情況,專業救援隊伍一線搶險,關愛隊則立即跟上,輸送急需物資、幫助老弱病殘人士等,全覆蓋、全時段、全方位提供服務。
平常時日,關愛隊則探訪住戶,噓寒問暖。有市民說:“有需要時除了打999,就是打電話給關愛隊。”還有市民表示:“關愛隊,真關愛!”。
筆者在調研中還瞭解到,每到危機時刻,民青局局長麥美娟都會第一時間到現場,與民政專員、區議會和關愛隊一起投入緊張工作。平常,她也經常落區與市民溝通,許多社區居民與她很熟悉,說她:“不像是官”。麥美娟表示,“民青局局長”是“民”字當頭,原本就是“民”。“有腳陽春”的詞匯用在她身上很貼切。
金融形勢超乎預期
李家超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對資本市場的著墨較多。比如,鼓勵更多上市公司增加人民幣股票交易櫃台,擴大人民幣股票範圍;進一步優化上市批核流程的具體措施,吸引國際企業來港上市,同時推動內地大型企業赴港上市,爭取短期內實現更多標誌性的IPO;提升市場效率及降低交易成本;將香港建設成為國際黃金交易中心;爭取與中東等地區的大型主權基金合作.......
如今,香港資本市場的熱度超出預期。從“量”看:今年上半年,香港IPO集資額1071億元,按年上升7倍,居全球首位。美國納斯達克在今年上半年IPO集資額約為713億港元,位列全球第二,遠落後於香港。從“質”看,上市的新經濟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佔上市公司數目約14%,市值佔比超過27%,交投額佔比超過30%。這說明,來港上市企業的“含金量”明顯提升。
除了IPO市場火爆,香港的金融業整體形勢喜人。今年3月,英國智庫Z / 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發布的“第3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顯示,香港繼續保持全球金融中心第三,得分領先第四名的新加坡10分,與第二名的倫敦僅差2分。
過往,社會各界和市民最關注、最擔憂的是“香港能不能鞏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有人感嘆,這是幾代人辛苦打拼出來的,決不能丟失!現在看來,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不僅穩固,而且基本盤還在擴大。對此,社會各界和市民普遍感到眼前一亮、精神為之一振!
透過本港金融業的好勢頭至少可以看出兩點:一是香港是“安全港”。在國際局勢複雜多變的情況下,外國投資者是用鈔票,為香港的安全環境投下了信任票。二是特區政府改革求變取得實效。特區政府出台了促進科企專線和便利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回流的措施,又吸引中東主權基金投資香港,吸引東盟國家的家族辦公室落戶香港。實踐證明,主動出擊比被動等待效果好!
對外交往有特色
李家超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及:“積極拓展市場,深化海外網絡”。包括與中東、東盟地區的金融合作,舉辦更多國際金融盛事。
今年5月,李家超將率代表團訪問卡塔爾及科威特,相比於2023年2月李家超率團首次“中東行”(訪問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這次收穫更加豐富,共簽署了59項合作協議。涵蓋經貿、投資、金融服務、科技、法律、貨物通關與流動、航空、專上教育等範疇。這些具體合作項目將給香港帶來不菲的紅利。
人們留意到,李家超率特區代表團出訪卡塔爾及科威特,獲得受訪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接待。這得益於國家層面的大力支持,印證了一個道理:“背靠祖國”是“更好聯通世界”的前提和基礎。體現出“一國兩制”的巨大優越性。
今年5月30日,國際調解院落戶香港。這是世界上首個專門以調解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政府間法律組織。這意味著香港又多了一張“金字招牌”。此外,國際金融論壇(IFF)第21屆全球年會等國際盛事香港舉行,香港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曾經,有市民擔心香港的“國際化”色彩會暗淡,這一切表明,香港“國際化”色彩沒有暗淡,而是更加色彩斑斕!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多次指出,香港要看到世界在變化、中國在變化,要主動識變應變求變,打開發展新天地。
李家超每年發布的施政報告,正是香港創新求變的“設計書”、“路線圖”和“時間表”。市民對2024年施政報告的點贊之處,標注出最大民意,正是制定2025年施政報告最應該高度關注的地方。公眾咨詢正在深入展開,“金點子”“銀鑰匙”“好招數”,令人期待!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