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曉輝
2025年上半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達21.7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創歷史同期新高。其中出口13萬億元人民幣,首次突破這一里程碑,進口則保持8.79萬億元人民幣規模。這一數據不僅印證了中國外貿的韌性,更揭示了深層結構變革:在傳統市場波動中,新興市場與高科技產品正成為增長雙引擎。
市場多元化戰略成效顯著。上半年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達11.29萬億元人民幣,佔外貿總值51.8%,較去年同期提升0.9個百分點。其中對東盟貿易增長9.6%,達3.67萬億元人民幣,歐盟、韓國等市場也實現增長。這種“朋友圈”的擴容,有效分散了地緣政治風險,形成更穩定的貿易網絡。值得注意的是,6月進出口、出口、進口三項指標全部轉正,月度規模達3.85萬億元人民幣,居歷史第二高位,顯示復甦動能持續增強。
出口結構的優化更值得關注。機電產品出口7.8萬億元人民幣,佔出口總值60%,同比增長9.5%。其中高端裝備出口增長超兩成,工業機械人出口更暴增61.5%,“新三樣”綠色產品增長12.7%。這些數據表明,中國製造正從規模優勢轉向技術優勢,通過創新驅動實現價值鏈攀升。電子元件、船舶等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增長,自動數據處理設備零附件進口增加,折射出產業鏈協同升級的良性互動。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與貿易中心,在此輪轉型中面臨雙重機遇。其一,可依託“超級聯繫人”角色,助力內地企業拓展新興市場。隨着對東盟、“一帶一路”國家貿易佔比過半,香港的跨境金融、物流、法律服務需求將同步增長。其二,香港可借力內地高新技術出口浪潮,發展檢測認證、知識產權交易等高端服務業,推動自身經濟結構向高附加值轉型。例如工業機械人出口激增,既需要香港提供國際標準對接服務,也為其精密製造研發帶來合作空間。
當前全球產業鏈重組加速,國家外貿展現的多元化布局與技術創新,“朋友圈”亦更加多元,為香港提供了清晰的轉型路徑。唯有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將自身優勢與內地產業升級深度綁定,香港方能在這列高速行進的“出海列車”中,找到新的增長極。這既需要政策協同的創新突破,更考驗市場主體的戰略眼光與執行能力。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環保從業員總會主席,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