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區政府現正就《2025年施政報告》展開公眾諮詢,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下簡稱教聯會)就新一份施政報告,今天(7 月 17 日)於美觀文化薈舉辦記者會。教聯會主席兼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錦良、副會長兼立法會議員鄧飛和副主席張澤松出席,詳細闡述施政報告建議(見附件),建議書涵蓋了 10 大範疇共 60 多項建議,提出了「建設國際教育樞紐」、「加快推進數字教育」、「推動 STEAM 教育」、「深化愛國主義教育」、「維護教師專業」、「推動職業專才教育」、「應對學齡人口下跌」、「關注幼稚園營運情況」、「推動正向教育」及「加強產學研合作」建議,希望政府採納,推動香港教育高質量發展。


1. 建設國際教育樞紐 提升全球競爭力
建議加快規劃「北都大學教育城」,加強與國際知名大學合作,同時吸引國家級學術機構落戶,並公布具體融資安排以確保可持續性。同時,政府應放寬非本地學生限額至 50%,重點吸納「一帶一路」及東盟國家生源,並爭取放寬其他自資院校招收內地學生的收生限額。此外,加強兩地高校合作,建議推動兩地高校學分互認及交換生計劃。基礎教育方面,建議擴大直資學校招收更多非本地生、引入陪讀簽證,並發展私營學生宿舍,推廣「留學香港」品牌。
2. 加快推進數字教育 制定教師 AI 指引
為配合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本會呼籲制定全面的數字教育政策,明確發展願景、策略、目標、實施路線圖及相關指標。同時,建議設立「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定期舉辦內地交流團,並制訂教師數字素養指標及 AI 教學實務指引,提升教師數字教育的能力。為了持續推動教育創新,建議設立撥款計劃,以創建「智能校園」。
3. 推動 STEAM 教育 培育創科人才
加強現職教師和準教師的 STEAM 培訓,並推動資優教育及幼兒創科學習,從基礎教育階段培養人才。同時,建議政府推動高等教育與產業之間的合作,以促進STEAM技術的發展。此外,支持航天科普教育發展,如資助民間建設的航天科普場館和基地,包括教聯會與中國宇航協會合辦的香港首間航天科普教育基地等。

4. 深化愛國主義教育 厚植家國情懷
配合國安教育課程框架的更新,建議加強相關專業支援;持續優化課程,加強中國歷史、地理及中華文化的元素。同時,舉辦多元國民教育活動,包括進一步擴展「心繫家國」系列活動、善用紅色資源、推動姊妹學校交流、舉辦親子國民教育活動等,深化學生課堂所學,培養國家觀念。
5. 維護教師專業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本會期望政府開展不同類型的教師培訓項目,鼓勵辦學團體各屬校之間建立教師學習社群;擴展「內地與香港教師交流及協作計劃」的規模,同時鼓勵準教師到內地實習。同時,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建議在「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中增設師德師風獎項,以樹立教師楷模,推動尊師重道的社會風氣。
6. 推動職業專才教育 推動應用科學大學發展
建議善用應用科學大學聯盟,加強與各地應用科學院校交流合作,提升其國際影響力。推動職訓局擴大招收非本地生,並配合「職專畢業生留港計劃」,鼓勵他們留港發展事業,紓解香港人才短缺的問題。此外,建議加強兩地職業專才教育的合作,特別是本科層次學位的交流合作;並探討加強推動互認兩地高等學校專科/副學位資歷,拓闊兩地職專學生的出路。

7. 應對學齡人口下跌 優化教育資源分配
香港學齡人口出現結構性下降,本會建議作出長遠規劃,包括放寬開班準則、適度放寬編班計算機制、實施彈性收生機制、支援超額教師,並保留特色小校,以維持香港教育的多元性,穩定業界。為了鼓勵辦學團體合併學校,建議增加額外津貼金額,並提供更多支援措施。同時,加強對「高才通」子女的語言文化適應支援,讓他們早日適應校園生活。
8. 關注幼稚園營運情況 完善學前教育支援
建議調升全日制資助額至較半日班多50%、允許半日班盈餘補貼全日班虧損,並放寬幼稚園使用津貼的限制,紓緩幼稚園的營運壓力。此外,建議改善幼教師生比例,並按SEN幼童的人數,資助幼稚園聘請具特教經驗的幼師。為了改善幼師待遇,建立幼師年資增薪機制,並重推過渡期津貼。
9. 推動正向教育 關注心理健康
建議將「三層應急機制」延伸至小學,加強師生及家長「守門人」培訓,及早做好預防工作。鼓勵學校參與《4Rs精神健康約章》等,並結合體育文化推動生命教育,營造正向的校園氛圍。
10. 加強產學研合作 發展新質生產力
建議加強大灣區科研協作,放寬教職員參與校外創業限制,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收益比例,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