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今年首個十號颶風信號20日懸掛,歷時近7小時。颱風“韋帕”來勢洶洶,在政府跨部門部署應對周全、市民積極配合之下,香港安然渡過風災,並無重大傷亡,社會秩序迅速恢復。防災應對不可鬆懈,當局須不斷強化面對極端天氣的應變能力,把災害的風險和影響降至最低。
香港能從容應對“韋帕”,正是吸取歷次風災教訓、持續改革應對機制的成果。2018年“山竹”襲港,造成逾6萬宗塌樹報告、逾400人受傷,社會運作一度癱瘓,市民翌日上班上學大受困擾;2023年“蘇拉”帶來狂風暴雨,隨後黑色暴雨造成嚴重水浸,黃大仙情況尤其嚴峻,地底設施與商場被洪水吞沒。政府事後主動檢討,推動跨部門聯動、強化天氣預警與緊急反應機制,今次“韋帕”來襲前後的超前應對節奏明確、執行有效,正是機制改革見效的表現。
今次颱風應對,部門之間配合順暢,社區網絡亦充分發揮作用,值得表揚肯定。得知颱風即將襲港,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一早啟動統籌,渠務署動員180隊緊急隊伍巡查全港近240個水浸黑點,路政署檢查行人隧道水浸警報系統;保安局透過聯合運作平台監察情況,民安隊、消防等部門隨時應對,降低風險,地區民政處、關愛隊、區議員與義工等也不懼風雨,在34個庇護中心支援超過250名市民。同時,市民亦配合指引留家避風,展現出社會整體的防災共識與自律。這場應對行動,不僅是一場實戰演練,亦是一次制度驗收,反映出香港防災機制日趨成熟,值得點讚。
極端天氣頻現也在提醒我們,此誠非偶發現象,而是全球新常態。氣候變化推升海溫與濕度,不僅強颱風與黑雨頻繁來襲,山火、雷暴等異常天氣現象亦越趨常見,今年香港多次錄得山火及持續高溫日數,部分地區空氣乾燥、火警危險警告長時間生效。應對天災,最忌“臨急抱佛腳”,香港不能只聚焦某一種天災,而應構建全面風險管理系統,將水災、風災、山火、高溫等不同類型極端氣候納入同一治理框架,加強統籌、提升資源配置與科技應用能力,務求做到“多災一體防”。
環顧全球,極端天氣導致的災害頻仍。美國近期多州遭暴雨侵襲引發洪災。2025年7月4日,德州中部出現暴洪,至今已知逾130人死亡;賓州因15日暴雨導致洪水,造成傷亡慘重。事後調查顯示,部分地區預警不足、應對滯後,導致民眾無法及時撤離。這些案例正為香港敲響警鐘,在極端天氣之下,任何一環失效都可能釀成重大災難——簡言之,這不完全是天災,也可能是人禍使然。港府已有相對成熟的防災體系,但風險絕不會真正消失,唯有更周全部署、更準確預測、更敏捷應變,才能避免憾事重演。
打風後,香港市面迅速復常,讓人大大鬆了一口氣,但這並不意味可以鬆懈。香港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須時刻關注氣候變化風險,透過全政府動員、跨部門協作、社區參與及制度優化,全方位提升防災應對能力。只有安全穩定與高質量發展並重,方能在各種挑戰中塑造更有韌性的未來,香港這個全球首屈一指的安全城市,才會更加有備無患,更加無懼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