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韋帕”,香港為何能夠處之泰然?-紫荊網

面對“韋帕”,香港為何能夠處之泰然?

日期:2025-07-22 來源:信報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 屠海鳴

颱風“韋帕”來勢兇猛,但香港歷經風霜雪雨、水滴石穿,經受住了嚴峻考驗。

前天(7月20日)早上9時20分,香港天文台發出“十號風球”信號,至當日17時30分發出“三號風球”信號,維持時間約7小時。

“韋帕”襲港,風雨交加,海浪滔天,但由於鎮定處置、應對得當,這次颱風雖然造成一些街區塌樹阻道、道路積水、門窗受損、航班取消或延誤、港鐵部分路段停運,但總體分析“十號風球”的破壞力,並參照過往“十號風球”的損失程度,不得不說,這一次把損失降到了最低,特區政府泰然處之,從容應對,令人欣慰。

天文台由1946年至今曾發出17次十號颶風信號。2023年9月的超強颱風“蘇拉”,當時信號生效持續逾7小時,共造成86人受傷。“十號風球”生效時間最長的一次是1999年的颱風“約克”,持續時間達11小時;其次為2018年9月的超強颱風“山竹”,生效時間達10小時。

近十年內,“山竹”造成最多人受傷、涉及458人;2023年的強颱風“海葵”來襲,當時只發出一號警告信號,但最終導致2人死亡、144人受傷。而此次“韋帕”來襲,共錄得33名市民受傷個案。

滄海桑田,曾經飽受水浸的鯉魚門地區,這次做足了準備,未水浸,有居民20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讚:“超哥一流,做得好!”

面對“韋帕”,香港為何能夠泰然處之?不妨從以下三個角度來觀察分析。

未雨綢繆,預警及時

應對自然災害,重在“未雨綢繆”四個字。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幾天已就應對“韋帕”做出部署,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第一時間召開跨部門督導委員會會議,確保各相關部門作出全面充分的準備及應變部署,以應對“韋帕”可能為香港帶來的各種威脅。

19日晚上10時,保安局轄下的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持中心投入運作,包括屋宇署、土木工程拓展署、渠務署、路政署等相關部門,均派出了首長級官員進駐中心當值。

與此同時,各路大軍嚴陣以待。渠務署共180隊緊急應變隊伍準備就緒,在全港各區進行及時清渠工作,並已因應風暴潮可能會令大埔滘海平面上升,在合適位置放置臨時擋水壩及排水水泵;路政署聯同承辦商備妥人手裝備,隨時準備處理塌樹及障礙物;民青局下屬的民政事務總署,聯同關愛隊,提醒各區市民做好防風防雨準備,各區臨時庇護中心亦提早開放;房屋局及下屬部門安排人員及時檢查公共屋邨、“簡約公屋”的風險隱患,做好防風準備;運輸署與公共交通營辦商緊密協調,務求在風暴過後盡快恢復正常服務。

“韋帕”來襲前,香港機場、港鐵都提前發出預警,提醒旅客密切留意天文台及政府部門發放的最新消息,預估惡劣天氣的風險,調整出行安排。

總體來看,這次應對“韋帕”的功課做得很足,呈現兩個亮點。

其一,“未雨綢繆”的意識增強。內地應對自然災害有四句話非常出名:“寧可十防九空,不能萬一失防;寧可事前聽罵聲,不可事後聽哭聲;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寧可信其重,不可信其輕”。此次香港應對“韋帕”,也體現了這四句話的內涵,由此可以看出,特區政府“未雨綢繆”的意識明顯增強。

其二,“統籌配合”的特徵凸顯。數年前,政府部門之間配合不夠,飽受市民詬病。李家超及本屆政府就任以來,著眼於“打造有為政府”,下大力氣革除積弊,凡重大事項均由司長級官員牽頭負責,對各部門的統籌力度大大增強,收效良好,這次應對“韋帕”,再次體現政府統籌力早已今非昔比。

殫精竭慮、如履薄冰,颱風“韋帕”離開後,陳國基馬上於社交平台表示,各部門並未松懈,已開展新一輪特別巡查行動,包括仔細檢查行車道路旁邊的樹木、外牆、斜坡、建築工地等,並移除有危險的構築物,全面做好善後工作。

反應快捷,風雨同舟

前天白天,市面人煙稀少,極大多數門庭緊閉,但多間大型連鎖超市及個別食肆繼續營業,食品等民生必需品供應充足;昨天,隨著“韋帕”遠離香港並減弱,受影響的海陸空交通服務陸續恢復正常。筆者昨日亦到許多街區查看,發現颱風導致的塌樹、雜物已被移除,道路暢通,街頭的店鋪營業如常;昨日是周一,當打工仔一早返工走在街頭,發覺與風雨肆虐的前日,已是天地之別、大相逕庭。

種種跡象表明,政府反應快捷,市民風雨同舟,亦是這次應對“韋帕”的亮點。

颱風期間,消防處接到711宗塌樹報告,路政署在天文台改發三號強風信號前已經啟動全港道路巡查,及時清理道路上的塌樹;渠務署確認7宗水浸個案,全部水浸事件已經完成處理;屋宇署收到21宗與建築物有關的事故,主要是窗戶松脫,正處理其中15宗,並已將餘下6宗轉介有關部門跟進。

“天雨最怕屋漏”。筆者留意到,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整日帶領同事滾動式檢視房屋受損情況,特別是傳統公共屋邨和“簡約公屋”是檢視重點。

此次應對“韋帕”錄得33名市民受傷個案,但與過往的“10號風球”損失相比,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筆者留意到,關愛隊再次贏得了市民的好口碑。民青局局長麥美娟向筆者展示了一位姓李的女士寫給關愛隊的感謝信。信中提及自己85歲的母親住在大浦區翠和裡某單位,屋內一房間的窗戶被颱風吹落,狂風入室,情況危急。關愛隊得知情況後,第一時間奔赴現場,及時幫助老人處理。李女士寫到:“你們的行動不僅解決了實際困難,更讓我深刻感受到關愛隊發揮『守望相助,互助互愛』的溫暖精神”。

社交平台上暖意融融。有人表示,下班願意搭載順路的市民回家;有人提醒,切勿在海邊“追風”打卡;有人提示,某某路段現時有塌樹擋路,請大家繞行;有市民拍下環衛工人風雨中拉住大型垃圾桶、不讓其隨風亂竄致傷人傷物的視頻,留言區盡是對環衛工人的點贊和關愛......

溫瀾潮生。這一切,令人深深感受到香港這座城市的溫暖。

平時多用功,危急時有底氣

綢繆桑土常備不懈。香港此次能把“十級風球”損失降到最低,啓示人們,平時多用功,危急時有底氣。

近年來,隨著全球極端天氣增多,不可預見的自然災害頻發,香港持續提升防洪設施等級。2017年,本港建成運行的跑馬地地下蓄洪池項目,可容納6萬立方米洪水,有效應對50年一遇暴雨;現在,特區政府正於26個沿岸地區進行防風暴潮改善工程,以及在全港範圍進行15個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預計分別可於2027年及2030年年底前陸續完成。

渠務署及土木工程拓展署去年底分別完成本港防洪及海岸管理研究,分析本世紀中(即2050年)以及本世紀末(即2100年)的水浸風險,制定本港中期和長期的防洪和海岸管理策略。

應對自然災害,社區防護也十分重要。針對有些低窪地帶容易水浸的情況,有關部門提前準備了防水板、疏通了排水渠道,還開展了應對颱風的演練,包括逐戶通知居民撤離、清理受阻道路。儘管這些措施看似繁瑣,但十分管用。危急時刻,市民與專業救援隊伍配合默契,會大大降低災害損失。

上星期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著力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加快老舊管線改造升級;嚴格限制超高層建築,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強化城市自然災害防治,統籌城市防洪體系和內澇治理;加強社會治安整體防控,切實維護城市公共安全。”——這些要求對於香港來說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曾主政浙江,浙江有 6400 多公里的海岸線,“防颱風”是浙江“父母官”的重要課題,通過多年努力,如今的浙江已建成了“千裡海塘”,並形成了一整套防災抗災經驗。夏主任多次來港考察調研時,都與特區政府官員談及“防颱風”,指導香港防災抗災,給人深刻啓迪。

香港在“韋帕”來襲時經受住了考驗,香港還須在“防颱風”上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把颱風造成的損失降得越來越小,讓香港作為“安全港”的“含金量”更加凸顯!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來源:信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安濤 校對:郭孟琦 監製:連振海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