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梁君彥當選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的第九年,也是他第七屆立法會主席任期內的最後一年。從香港國安法實施到香港基本法23條立法,從“一帶一路”倡議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從加強與內地企業合作到助力內地企業出海,九年中,他見證了香港由治及興,也見證了無數國家發展的榮耀時刻。
回望自己的履職生涯,梁君彥說,“只有做到真正為民、真正為香港、真正為祖國,我們纔會擁有更強大的國家、更美好的明天”。

香港國安法是定海神針
山東艦航母編隊駛入維多利亞港並對公眾開放,大灣區青年管弦樂團啟幕巡演,“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覽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辦……
這是7月的香港,濃濃的喜慶氛圍瀰漫香江。
如果把時間撥回到6年前,這裡還是另一番景象,“黑暴”勢力橫行、港版“顏色革命”近在眼前,時任第六屆立法會主席的梁君彥正經受巨大的挑戰。
2019年7月1日,一夥極端暴力分子衝入香港立法會大樓肆意破壞。事發後翌日,梁君彥和立法會秘書處的同事們看到滿地狼藉,“心跌到了地上”。
立法會的工作也舉步維艱,在2016年至2020年期間,由於“反對派”議員刻意妨礙特區政府施政,立法會例行會議沒有舉行的次數、因行為不檢點而被命令立即退席的議員人數,均創下歷史新高。
轉折出現在2020年6月30日,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維護國家安全從此有法可依、執法有力。“愛國者治港”從共識化作繁榮的起點,隨後特區完善了選舉制度,第七屆立法會的工作也重新步入正軌。
“國家穩定是一切發展的前提,國安才能港安,有了國安法這根‘定海神針’,市民對特區政府的滿意度創下歷史新高,立法會審議並通過有利於民生經濟發展的法案數量也比上一屆翻了一番。”梁君彥說。
2024年3月,特區政府向立法會提交了《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短短11天,議員們認真審議每一條條文,提出了接近2000條問題,政府吸納了議員的建議,隨後作出了超過90項修正案,令條文更加完備。3月19日,立法會全票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順利完成基本法第23條的本地立法,其與香港國安法共同構築了維護特區安全的“雙法雙機制”。
今年5月14日,特區政府又向立法會提交了根據《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訂立的兩項附屬法例,更清晰地訂明瞭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公署的職責和行使權力相關規範。
這兩項附例以“先訂立、後審議”的程序進行,議員與官員在相關事務委員會討論後,於5月15日成立小組委員會審議,並立即舉行了3次會議,僅用5小時就討論通過了兩項附例,進一步完善了國家安全法律。
自2022年1月至今年7月中旬,第七屆立法會已通過117項法例,較上屆同期多出九成,在此期間審批通過的撥款建議超過240項,涉及款額達到6550億元,較上屆同期增長百分之五。
2019年,在香港立法會最動盪的階段,梁君彥曾用“火花四濺”來形容立法會的工作氛圍。這次面對同樣的問題,梁君彥的回答依舊。
只不過,曾經的“火花”來自衝突暴力的摩擦,現在的“火花”來自熱烈的討論交流,梁君彥很欣喜看到這樣的變化。
“議員不應該是舉手機器,政府拿來什麼,立法會就全盤接收什麼。我們的議員來自五湖四海,職業身份也各有不同,他們自己有專業的想法,也接觸了很多市民的意見。我們常說‘有碗話碗,有碟話碟’,通過‘火花四濺’的討論讓法例更加完善,讓市民更加幸福,這是立法會一直堅持的目標。”
實幹是前行的動力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自1998年成立以來,共產生了3任立法會主席,梁君彥是第一位來自工商業界的主席。
職業身份的不同讓他有着鮮明的個人特色,這一點從他採訪當天的着裝就可以發現。一身深色的西服,熨得平整服帖,一雙純黑色的繫帶運動鞋,不突兀又很好走。搭配考慮的不是時髦考究,而是實際應用,恰如他一直踐行的實幹理念。
20世紀70年代,留學歸來的梁君彥進入家族企業新興織造廠。面對香港逐年攀升的勞動力成本,他率先引入電腦控制的針織橫機與大圓機,使生產成本、製作週期與次品率大幅降低。進入80年代,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梁君彥又把握機會將工廠搬遷至廣東省惠州市,成為通過“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模式參與內地經濟合作的典型代表,不僅為新興織造廠開拓了市場,也帶動了大批港資企業涌入內地。
與此同時,隨着香港紡織業進入飛速發展期,香港不同的諮詢委員會都需要紡織業代表的加入,行業內的老前輩紛紛推薦懂英文又踏實肯幹的梁君彥。
“當你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拼盡全力、腳踏實地,自然會有更多的機會給到你。”梁君彥回憶道。
投身政府事務,梁君彥依然不忘實幹。在擔任香港職業訓練局主席期間,他打通了職業學校和大學之間的升學渠道,讓“中學讀得不好的、成長得慢一些的或是想晚點融入社會的孩子,也能有很好的出路”。人生的容錯率變高,這是整個社會的進步。

2004年,梁君彥成為香港立法會議員,並於2016年成為香港立法會主席。商業和立法,這兩個看似完全不相關的領域,在梁君彥看來,卻有着共同的奮鬥目標。
“在商界,要追求顧客至上;在政壇,要做到服務市民,”梁君彥欣慰地說,“很多關乎市民日常生活的‘老大難’的問題拿到立法會,都會很快解決。”
香港住房緊張、房價高昂的情況由來已久,2022年,特區政府開始逐步推進過渡性住房計劃“簡約公屋”,香港立法會從撥款審批、政策討論到監督執行均深度參與,過程公開透明,讓公眾可了解最新進展。截止日前,該計劃已解決四千餘戶基層家庭的居住需求。
過海隧道的交通問題也同樣嚴峻。香港的第一條過海行車隧道“紅隧”,在1982年車流量就已接近飽和,雖然“東隧”“西隧”相繼開通,但收費昂貴,繁忙時段“三隧”車流不均,“紅隧”長期塞車。特區政府向立法會提交《2023年行車隧道(政府)(修訂)條例草案》,提出對“三隧”實施分時段收費。2023年6月,該法例獲得通過,將繁忙時段車龍縮短0.5至1公里,香港整體的交通效率得到極大提升。
還有香港牙醫數量長久以來就十分短缺,且七成集中在私人診所,街症服務(香港醫療體系中一種特定的緊急牙科服務,主要針對需及時處理的口腔問題)名額緊張甚至需要通宵排隊。2024年,立法會通過《2024年牙醫註冊(修訂)條例草案》,以增設非本地牙醫的免試註冊機制,讓更多海外牙醫來到香港就業。同時政府也增加了街症名額,雙管齊下改善了香港公營牙科服務。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梁君彥說,“‘民有所呼,議員有所應’是立法會每一位議員的履職目標。很多國外的政客,有些為了追名,有些為了逐利,完全忘記了參選時許下的讓社會變得更好的宣言。為了年輕人、為了行業、為了基層市民,這個目標永遠不應被改變。”
科技是時代的高鐵
2021年,立法會選舉制度改革,議員人數從70席變成90席,再加上議員辦事處職員和立法會秘書處職員等,立法會綜合大樓內約有1000名使用者。
人數的增多,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服務,卻也為日常工作的運行帶來了挑戰。
梁君彥做了一個決定,不再額外增加人力成本,而是通過向高科技手段借力,讓立法會的工作更加便利。“科技是時代的高鐵,你如果上不去,就會被社會的發展拋下。這幾年,內地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日新月異,香港也不能掉隊,要積極與內地科技企業合作,推動立法會智慧化轉型。”
立法會以往一場會議從召開到向公眾發放會議逐字紀錄大概需要7個工作日,信息發布稍顯滯後。一次偶然的機會,梁君彥得知科大訊飛作為內地人工智能領域的頭部企業,自2021年起開始承擔全國人大會議的相關語音轉寫工作,平均準確率高達96%。他於是召集立法會的同事,經過數次交流考察,與科大訊飛達成了合作計劃。
項目初期困難重重。一方面,粵語有很多不同的方言;另一方面,在立法會的很多會議中,普通話、粵語、英語,經常交替出現。這些,都一度讓語音識別系統的落地陷入瓶頸。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立法會秘書處整理了2.5億漢字的中英文對照和20萬個高頻粵語詞彙,將其作為語料庫提供給引擎學習,目前,實時字幕的準確率達96%,通過幕後同事的即時修正,人機結合,可進一步提升準確率。會議的逐字記錄效率也因此項技術的落地大幅提升,會議召開後的第二天,相關內容就可以通過媒體直達公眾眼前。

科大訊飛的董事長劉慶峰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依然難掩激動。“我們獲得了認可,梁主席說,後續如果在香港其他地方應用推廣,可以拿這次合作作為案例,‘合作超出了我的預期’。”
去年,香港立法會將這項技術推薦給了英聯邦議會負責會議記錄的小組,科大訊飛旗下的醫療企業也在香港完成了上市,內地AI企業與香港的合作更加緊密。
今年5月,香港立法會大樓完成擴建,14層的建築物內,隨處可見科技化設施:立法會智慧辦公系統將為議員及其助理提供AI小助手的服務,圖書館的3D打印機、無人機裝置和“決戰智識聽”遊戲讓每一位參觀者都能體會科技創新的樂趣。
這些科技化設施,無一例外都來自於內地科技企業。把內地最好的創新科技推廣到年輕人中、推介到世界各地,是香港立法會下一個階段的重要議題。
在採訪的最後,梁君彥聊起了獅子山精神:“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獅子山精神是擁有夢想、追求夢想。獅子山精神其實還有另外一層含義,那就是齊心協力、共同發展。”
從“一帶一路”倡議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從推動立法到科技落地,香港與內地併船出海,共同開闢了更廣闊的市場,共同迎來了更繁榮的發展。
這是“獅子山精神”的核心內涵,也是香港繁榮穩定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