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衞生組織(世衞)將每年7月25日定為「世界預防溺水日」,提醒公眾關注溺水意外,做好預防措施,減少意外發生並降低對家庭和社區的影響。
根據世衞最新統計,全球每小時有34人因溺水喪生,2021年死亡人數更高達30萬。香港情況同樣不容忽視,截至2024年12月31日,2023年香港因溺水的死亡登記個案達47宗。
隱形危機無處不在
衞生署數據顯示,溺水事故多發生於游泳、水上活動(如潛水、划艇)、捕撈海產(釣魚、掘蜆等)及失足跌入水中等情況。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家居環境亦存在溺水隱患,例如在浴室跌倒,甚至是一桶水都有令人遇溺的風險。
大部分溺水事故均與以下高風險行為相關:
- 單獨或在無救生員水域進行水上活動
- 活動前飲酒或服食毒品
- 在惡劣天氣下堅持進行水上活動
- 兒童及長者缺乏監護
遇溺意外是可以預防
大部分溺水事故都可透過預防措施避免,大家可採取以下措施,為家人築起安全防線:
- 參與活動前,作好準備,提升相關的安全知識及技能
- 學懂游泳,並選擇有救生員當值的泳池或海灘
- 學習專為拯救遇溺人士的心肺復蘇法(CPR),此技巧與一般的CPR略有不同
- 參與水上活動或前往山澗或河流前,密切留意天文台最新的天氣訊息(如颱風、雷暴、暴雨、強烈季候風、水浸警告等),遇惡劣天氣應取消活動
- 了解自身體能,掌握所需技能,配備適當裝備,並熟悉環境和設施,檢視並提防潛在風險
- 潛水或浮潛等水下活動須結伴同行,聽從有經驗人士指示並按計劃行事
- 有健康問題應先諮詢醫生,了解是否適合參與活動
- 切勿單獨進行水上活動;應結伴同行,互相照應
- 活動期間切勿飲酒或服食違禁藥物
- 家中有兒童及長者,應密切留意他們狀況,協助他們預防溺水事故。兒童因好奇心強但危險意識不足,溺水後難以解困,成人應保持「一臂距離」的近距離監護,隨時準備伸出援手。長者因體能衰退,自救能力下降,建議結伴參與活動,並進行健康評估,必要時先諮詢醫生。
- 兒童和長者在浴室跌倒或暈倒,亦可能導致溺水,須了解並改善家中潛在危機,並時刻保持警惕。
衞生署會繼續與各政府部門及社區夥伴攜手合作,提高市民對溺水風險的認識。本署呼籲市民提高警覺,守護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慎防溺水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