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鳴:香港點燃全運熱 難逢其會融灣區 -紫荊網

屠海鳴:香港點燃全運熱 難逢其會融灣區

日期:2025-08-07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屠海鳴

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於今年11月9日至21日舉行。連日來,香港點燃“全運熱”,灣區同心共赴約。

在8月2日舉行的十五運會和殘特奧委會倒計時100日活動(香港賽區)上,行政長官李家超在致辭中表示,特區政府將以最高標準完善場館設施、賽事組織及安全保障,向全國展現灣區風採,向世界彰顯中國實力。

十五運會有34個競賽項目及23個群眾賽事活動,香港承辦其中8個競賽項目。七人欖球、劍擊及男子手球將於啓德體育園舉行,其他項目包括男子22歲以下籃球、單車、高爾夫球、三項鐵人及沙灘排球。群眾賽事活動保齡球將於本月舉行。

體育比賽是競技,也是綻放魅力的機會,粵港澳三地共同舉辦體育盛會,更是一次深度融合的全新嘗試,可遇難求,意義非凡。香港能不能抓住機會辦好這次盛會,不妨從以下幾個角度觀察。

如何釋放活力

為迎接倒數100日,香港賽區早前舉辦“全民共創百萬公里大挑戰”,吸引逾22000人次參與,累積完成999900公里的距離。在“百日倒計時”當天,現場各代表合力完成最後100公里。

這個“雙百”的活動,從時間軸線看,是一場用時多日的衝刺;從空間的軸線看,是一次齊心協力的合作。活動設計者和參與者共同釋放了這樣的信號:握指能成拳,同頻可共振。

香港這座城市之所以始終充滿活力,密碼正在於“握指”和“同頻”。香港原本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南海漁村,正是因為一代代香港人有一股子不服輸的的拼勁,才屢闖難關,逢變必興;香港是一個移民城市,不同階層、不同國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匯聚於此,大家同舟共濟、攜手同心,才令香港這個家其樂融融、活力凸顯。

一場體育比賽,展現城市的活力;一個城市的活力,青春風采更加迷人。筆者留意到,在“迎盛會”的活動中,“青春身影”特別搶眼。

在康文署8月3日舉辦的“全民運動日”活動中,巴黎奧運重劍金牌得主江旻憓、三屆亞運公路單車金牌得主黃金寶等亮相九龍公園體育館,與市民熱情互動,現場歡聲笑語,令人難忘——這是“體育競技”與“全民健身”高度契合。

筆者還留意到,香港廣東青年總會於8月3日在西沙GO PARK舉行“G21+2 青年季”粵港十五運嘉年華啓動儀式,吸引了朝氣蓬勃的年輕人。香港廣東青年總會發起人及執行主席、新鴻基地產執行董事郭基煇告訴筆者,西沙GOPARK項目今年正式開幕以來,每周吸引8-10 萬公眾人次,成為香港近年最具特色的體育+旅遊綜合發展項目。——“青春力量”與“城市活力”雙融雙促。

筆者更留意到,十五運會志願者招募異常火爆,約3萬人報名,目前招募約1.8萬名志願者,創下香港歷屆大型活動志願者團隊規模之最;同時有2000余名18歲以下香港青年參與青年志願者計劃。——“香港熱情”與“體育盛會”碰撞出流光溢彩。

如何增加引力

十五運會獎牌的設計名為“同心躍”。獎牌的掛環加入“同心結”設計,其靈感汲取自港珠澳大橋,展示粵港澳三地緊密連接、共融發展理念。此次獎牌設計也有香港設計師參與。

十五運會火炬的設計名為“綻放”。設計靈感源自會徽“同心禮花”。一個手柄,寓意嶺南文化“同根同源”;木棉、洋紫荊、蓮花花瓣交迭,寓意“粵港澳三地融合”。

十五運會作為首屆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全運會,兩項跨境賽事尤其引人關注。其一,馬拉松賽將從深圳啓程,經深圳灣口岸、深圳灣大橋進入本港元朗區域,再通過港深西部公路折返。其二,公路自行車賽則從珠海出發,途經澳門、港珠澳大橋進入香港大嶼山後折返珠海。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表示,本屆賽事首度由粵港澳三地共同承辦,不僅是國家頂級綜合運動盛事,更是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相向而行,融合發展。從“迎盛會”的熱潮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粵港澳三地越走越近,相互的吸引力越來越強。

從歷史的視角看,港澳作為嶺南地區的一部分,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已納入中國版圖,港澳與廣東話同音、書同文、人同種。“樹高千尺,不忘其根”,粵港澳本是“一家人”,理應“一家親”。

從現實的視角看,港澳與廣東省的經濟聯繫深厚且廣泛,大灣區是粵港澳三地的共同家園,隨著“一小時生活圈”的形成,三地渾然一體、熔於一爐,將不斷緊密。

體育賽事為媒,三地共啓“全運時刻”;灣區融合發展,輻射經濟巨大潛力。一場體育盛會共同書寫了中國高貭量發展重要引擎的榮光和前景。

如何形成合力

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十五運會,對於香港來說,不僅要把賽事辦得圓滿,更重要的是,應透過這次難得的機會,形成推動香港發展的合力。從這個角度看,香港應在以下三個方面著力:

其一,歷練承辦複雜賽事的實戰能力。香港正在打造“盛事之都”,推展“盛事經濟”,這就需要超強的組織能力。十五運會的馬拉松和公路自行車兩項賽事首次跨境舉辦,這對於香港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需要構建“前置查驗、封閉運作、無感通關”新模式;需要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新舉措;需要成功破解在不同法律體系下人員、物資、信息等關鍵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的難題。香港若能在這些方面積極實踐,有所突破,將為未來舉辦重大體育賽事和其他大型活動積累重要經驗。

其二,推動文旅融合發展。香港承辦的項目,將巧妙串聯起香港的諸多地標建築和旅遊勝地,展示香港多元文化的城市魅力;同時,賽事也將吸引內地和國外的觀眾來港觀賽。如何讓“流量”變“留量”、“旺丁又旺財”?旅遊、會展、零售、餐飲、酒店、交通運輸等行業都應共同思考探索這個問題,爭取效益最大化。

其三,說好中國香港故事。香港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國際化大都市,但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香港經常被美西方抹黑。中國是體育強國,十五運會的許多比賽項目代表著國際一流水準,香港應提前做好預熱,吸引更多的海外觀眾來港觀賽,讓他們利用觀賽的機會,瞭解真實的香港,重拾對香港的信心。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多次指出,要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大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機制“軟聯通”、粵港澳居民“心聯通”,加快大灣區建設步伐。

粵港澳三地聯合舉辦國家體育盛事,正是“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的具體實踐,香港特區政府、社會各界和廣大市民對十五運會的高漲熱情和積極行動,令人看到了“聯通”帶來的活力、引力、合力,這是一個好勢頭;接下來,還應把“十五運會”這篇文章繼續做大做深做透。

(本文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郭孟琦 校對:李博揚 監製:姚潤澤
“故園行——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尋根主題攝影展”於紫荊藝術展覽空間續展至8月19日
香港入境處元朗突擊行動 拘捕14人包括非法勞工及僱主
2025南南國際學術會議在江西開幕 聚焦綠色生態與可持續發展
我國首次完成載人月球探測任務攬月月面着陸器着陸起飛綜合驗證試驗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