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位科學家奪2025未來科學大獎 戴希:冀以香港學術優勢 貢獻國家科技進步-紫荊網

7位科學家奪2025未來科學大獎 戴希:冀以香港學術優勢 貢獻國家科技進步

日期:2025-08-07 來源:文匯報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戴希(屏幕中)與方忠、丁洪(屏幕左右)同奪今年未來科學大獎的物質科學獎。科大圖片

有“中國的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昨日在香港和北京兩地連線公布今年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得主,共7位傑出科學家獲得殊榮,其中的物質科學獎獲獎者,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所長方忠、香港科技大學蒙民偉博士納米科學教授兼物理系講座教授戴希、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長丁洪,以拓撲電子材料的研究共同獲得,見證香港科研人員結合國家科學力量,攜手以科學引領及創造未來的願景。戴希早年完成博士學位後,隨即在港科大開展博士後研究,其後又先後於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及港科大等擔任教授,與內地夥伴並肩鑽研尖端物理材料理論。他昨日形容,此次獲獎讓中國在拓撲物態領域的研究躋身國際最前沿,“期望未來能繼續發揮香港於學術研究的獨特優勢,為國家的科技進步貢獻力量。”

未來科學大獎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於2016年設立,以表彰內地、香港、澳門、台灣各領域開創性的科學家,並藉以激發社會的科學精神和熱情。昨日的發布會公布今年三大獎項得主,並將於10月在香港舉行盛大頒獎禮。發布會現場連線多名得獎者分享科研路上的點滴和啟發,為有志從事科研的人才撒下未來科學的種子。

第六位香港科學家得獎

7位科學家中,與方忠、丁洪一同以拓撲電子材料研究獲得物質科學獎的戴希較受關注。他是歷屆大獎46名得獎者中第六位香港科學家,以量子材料理論研究享譽國際,包括首創計算方法成功預測首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絕緣體;運用先進計算技術推動首個狄拉克半金屬與外爾半金屬的預測與發現,更提出基於非阿貝爾貝里聯絡的拓撲指數計算方法,該方法現已成為分類拓撲材料的標準工具,大幅加速拓撲量子材料研究進程,研究成果更已被納入研究生教材。

戴希的科研歷程,是香港科研力量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寫照。自1999年在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博士畢業後,他開始於港科大進行博士後研究,並曾在2004至2007年於香港大學任研究助理教授,其後加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並在2017年再次回到港科大。

發現Weyl費米子引發轟動

長期與內地科學家保持緊密合作的戴希,2010年與方忠共同通過理論計算,成功預測磁性摻雜拓撲絕緣體薄膜可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三年後該預測由另一位未來科學大獎得主薛其坤率領的實驗團隊成功驗證,成為科學界首次觀測到此重要的物理效應。在2015年,戴希及團隊在固體材料中首度發現Weyl費米子,引發物理學界轟動,更獲權威期刊《物理評論》評選為創刊125年來49項最具開創性研究之一,且是唯一來自中國的研究。

戴希昨日透過港科大對獲獎表示欣喜,認為其團隊透過研究實際的材料體系探索事物本質,能藉以促進物理理論與實驗科學融合,今次獲獎大力推動了拓樸物態研究的發展,讓中國躋身國際前沿,並期望能以香港的學術優勢,繼續貢獻國家科技發展。

在昨日的發布會連線中,戴希又分享了自己認為最美的物理理論——相對論,相信每位從事理論物理研究的學者,都對其懷有執着的熱愛與欣賞,“在我看來,它從相對性原理這一幾何學公理般的簡單假設出發,基於以太不存在的實驗事實,推導出光速不變原理。由此衍生出運動物體接近光速時產生的諸多神奇效應,這些效應雖與日常生活經驗相悖,卻隨着時間被逐一證實。”

一同獲獎的方忠和丁洪亦透過連線對獲獎表達高興。方忠於獲獎感言中強調,是次研究成果並不只他們三人的努力,衷心感謝參與其中的眾多科學家,大家協同攻關的結晶,今次獲獎三人僅是作為全體研究人員的代表。

他形容,團隊的緊密合作有效加速研究進程,是最終取得突破關鍵。

來源:文匯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郭孟琦 校對:李博揚 監製:姚潤澤
“故園行——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尋根主題攝影展”於紫荊藝術展覽空間續展至8月19日
香港入境處元朗突擊行動 拘捕14人包括非法勞工及僱主
2025南南國際學術會議在江西開幕 聚焦綠色生態與可持續發展
我國首次完成載人月球探測任務攬月月面着陸器着陸起飛綜合驗證試驗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