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農業災害呈現“南北澇中間旱”的特征,秋糧生產面臨較大旱澇災害疊加的風險挑戰。
當前,正值秋糧產量形成的關鍵期,農業農村部近日印發《農業防災減災救災保秋糧豐收工作方案》,分區域分災種分作物共制定34條防災減災救災措施,要求各地努力做到防在成災前、抗在第一時、救在第一線,力爭重災區少減產、輕災區保穩產、無災區多增產,千方百計奪取秋糧和全年糧食豐收。
如今,距秋糧大面積收獲還剩兩個月,正值產量形成的關鍵期。秋糧佔全年糧食產量的七成以上,是端穩中國飯碗的“壓艙石”。保障秋糧安全不僅關乎全年糧食生產目標的實現,更是應對全球糧食市場波動、筑牢民生保障底線的戰略之舉。因此,必須全力以赴抗旱防汛救災,力爭重災區少減產、輕災區保穩產、無災區多增產,奪取秋糧豐收,努力實現全年糧食生產目標任務。
保障秋糧豐收,壓實責任是前提。各地各級需構建“責任落實、科技賦能、應急支持”相結合的立體防護網。農業農村部日前召開的防汛抗旱調度會明確要求,要壓緊壓實各級責任,督促指導地方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緊盯抗災關鍵時段,切實把農業防汛抗旱救災的責任落實到市縣鄉村,確保抗災資源向一線傾斜。
科技賦能成為這場攻堅戰的決勝砝碼。充分發揮科技賦能的作用,是防災減災、奪取秋糧豐收的關鍵。面對災情,各地積極運用技術手段科學抗旱,專家、農技人員紛紛下沉田間“把脈開方”。針對后期仍可能發生的災情,要抓好監測調度,加密多部門會商研判,及早發布預警預報信息和防災減災建議。同時,充分用好農業科技手段,組織開展好農業災后恢復工作,抓緊修復災毀農田設施,指導農民改種補種、補欄補苗。通過加強技術指導,以科學精准、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提升抗災成效。
應急響應和政策支持是防災抗災和災后恢復生產的重要保障。針對黃淮旱情,目前,農業農村部對河南、安徽、山東、江蘇、湖北5省啟動農業防高溫干旱三級應急響應,並派出工作組赴重點省份,指導抗旱灌溉保秋糧豐收。日前,財政部會同農業農村部、水利部下達中央財政農業防災減災和水利救災資金10.15億元,支持受災地區積極應對洪澇、干旱等災害影響,加快恢復農業生產。在做好防災減災的同時,各地也要密切關注、及時了解脫貧地區、脫貧人口等受災情況,用好監測幫扶“綠色通道”,將有返貧致貧風險的農戶及時識別為監測對象,精准落實幫扶措施,堅決防止因災返貧致貧。
“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各地各部門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把抗災措施落實到位。從政策落地到技術下沉,從應急響應到長效建設,全力以赴抓好秋糧生產,確保全年糧食豐收,為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提供堅實支撐,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