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融合破局,賽事經濟“長紅”之道-紫荊網

以融合破局,賽事經濟“長紅”之道

日期:2025-08-07 來源:人民網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賽事經濟,“一時紅”易,“常年火”難。如何將短期流量轉化為長期價值?關鍵在於如何有效地與各地產業經濟的深度融合,唯有創新模式、優化運營、完善政策等多措並舉,才能將賽事的短期流量轉化為長期的經濟增量。

以文化認同構筑賽事護城河,重在因地制宜打造特色賽事IP。賽事經濟的成功離不開對地方特色的挖掘與利用。貴州的“村BA”“村超”憑借濃郁的民俗風情和鄉村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帶動了當地旅游、餐飲、農產品銷售等產業發展﹔上海則依托國際化都市優勢,舉辦F1賽車、ATP大師賽等頂級賽事,同時培育本土品牌賽事,形成了差異化競爭優勢。從某種程度來講,體育賽事的每一次心跳,都與當地文化同頻共振。各地應根據自身的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民俗傳統等資源,打造具有獨特辨識度的賽事IP。

以產業鏈支撐流量變現,重在產業融合構建多次消費生態。綜觀一段時間以來舉辦的中國網球公開賽、青島世界杯預選賽、南海龍舟超級聯賽、西安斯諾克賽事等,無一不是帶動了周邊酒店、餐飲、旅游等上下游產業鏈的同步繁榮,為城市帶來巨大綜合經濟效益。賽事不能止步於孤立的表演,而要扮演產業協同的觸發器。反觀部分城市盲目引進賽事,卻因配套缺失導致場館閑置,則暴露出“重形式輕內容”的短視。賽事經濟的本質是“注意力經濟”,其可持續發展需要將體育賽事與文化旅游、餐飲住宿、文創產品、數字技術等產業深度融合。

用好“有形之手”催化市場活力,重在政策支持優化賽事運營環境。政府在賽事經濟發展中應發揮引導和支持作用。一方面,制定科學合理的賽事發展規劃,完善賽事審批和評估機制,淘汰低效同質化項目,扶持具有文化獨特性和產業聯動效應的賽事。另一方面,建立“政府引導+市場化運營+社會資本參與”的機制,明確各方權責,培育專業化賽事運營機構,提升賽事的專業化水平。政府還應協調完善場館賽后利用方案,推動賽事經濟與城市發展的深度融合。山東525場大型賽事吸金83.41億的案例表明,政府的角色是“杠杆”而非“主演”,優質政策如同育苗溫室,既提供初始養分,更需及時撤膜讓市場進行光合作用。

打通與產業融合發展的任督二脈,賽事經濟發展還需不斷創新模式,拓展邊界。例如,開發“賽事+文旅+購物+娛樂+康養+學習”等跨界融合路徑,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增強賽事IP的獨特性和衍生價值。再如利用AI、大數據、4K/8K超高清直播等技術優化賽事管理和服務,提升觀眾體驗。

一言以蔽之,從“網紅”到“長紅”,賽事經濟需完成從流量狂歡到產業共生的躍遷,這是一場關於耐心與智慧的“馬拉鬆”,而絕非追逐聚光燈的短跑。

來源:人民網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孫藝寧 校對:郭孟琦 監製:姚潤澤
香港入境處元朗突擊行動 拘捕14人包括非法勞工及僱主
2025南南國際學術會議在江西開幕 聚焦綠色生態與可持續發展
我國首次完成載人月球探測任務攬月月面着陸器着陸起飛綜合驗證試驗
2025年度電影總票房破350億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