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銘銳:科技守護+人文關懷 香港亟需為獨居長者織密安全網-紫荊網

李銘銳:科技守護+人文關懷 香港亟需為獨居長者織密安全網

日期:2025-08-08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李銘銳

8月5日,一名80歲的士司機撞死菲律賓籍游客,引起社會關注年長司機的情况。事隔一日,葵盛東村77歲獨居長者被房屋署職員上門收樓發現離世多時化為白骨,悲劇再次揭開了香港老齡化社會最深的傷疤。這已是12年來香港至少第7宗獨居者離世後腐爛見骨的案件。觸目驚心的悲劇背後,是逾18萬香港獨居長者中許多人正面臨的無聲困境——他們如孤島般散落在都市森林,一旦突發意外或疾病,求救無門,只能靜待死亡降臨。

與此同時,上海這座同樣面臨老齡化挑戰的超級都市,正悄然編織一張“科技守護網”。2022年以來,上海在部分區試點開展了高齡獨居等老年人家庭智能水錶安全監測服務工作,以及時發現、有效防範特殊困難老年人居家養老安全風險,充分運用智能水錶設備和相應技防措施,為獨居等困難老年人提供安全監測服務。2024年9月,上海市民政局出台《特殊困難老年人居家安全關愛服務行動方案(2024—2027年)》,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是推動智能設備廣覆蓋。上海將提高智能關愛水平,通過推進應急呼叫裝置、智能水錶、智能電錶、智能門磁、燃氣報警器、智能床墊等設備安裝,强化智能預警關愛。至2025年底,特殊困難老年人應急呼叫服務將全覆蓋。至2027年底,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安裝智能水錶“願裝盡裝”,總體安裝率不低于60%。

香港幷非沒有行動。2023年6月,勞工及福利局在立法會曾表示,截至2023年3月底共約13000名體弱長者接受“家居為本”的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或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體弱個案),約5000名體弱長者接受資助“中心為本”的日間護理中心服務,以及約7000名體弱長者正使用社區照顧服務券。但根據長者進行安老服務統一評估的資料,接受上述服務的獨居長者只有約有4000名。雖然在《2024年施政報告》中,政府表示會把“長者院舍照顧服務券計劃”服務券總數增加兩成至6000張,讓更多體弱長者無須輪候即可入住自選安老院,接受政府資助的護理服務。相較于18萬的總量,上述支援無异于杯水車薪。現有的“平安鐘”等設備雖有效,但覆蓋廣度與響應機制仍有明顯缺口。當上海正通過智能水錶、用電監測等多元設備構建“無感守護”系統時,香港的科技安老體系亟待升級。

香港需構建“智能守護生態”,而非零散設備。 可借鑒上海“多維傳感+閉環響應”模式,整合智能電錶、門磁運動傳感器、跌倒監測儀等設備。這些設備應接入統一平台,一旦發現异常(如長時間無活動迹象、突發跌倒),立即觸發“三級響應鏈”:首先自動聯繫預設緊急連絡人,若無回應則轉社區關愛隊上門,最後接入消防、醫療等專業救援系統。政府可聯合房屋署在公屋率先部署,幷通過津貼計劃鼓勵私樓長者安裝。同時,也需强化隱私保護機制,明確設備數據僅用于安全預警,設備不具備錄音錄像功能,相關數據不得向第三方傳輸等,避免隱私爭議。

科技需扎根社區治理網絡。 杭州的“基層治理四平台”經驗同樣值得香港借鑒——通過數字化平台整合社區工作者、管理公司、義工資源,實現“風險預警-快速核查-精准幫扶”閉環。香港可强化地區關愛隊與房屋署、物業管理公司的聯動機制,結合智能設備數據,對高風險長者(如75歲以上獨居、曾有中風史)進行“分級關注”。例如對極高風險長者,系統自動生成每日“安全確認”任務,由關愛隊或物業人員執行。

人文關懷是長者安全網的精神保障。高齡的士司機撞死游客的悲劇背後,藏著另一重社會傷口——許多長者需要的不僅是生存保障,更是生命價值的延續。曾有80歲的士司機在報道中坦言“開車是為與乘客聊天解悶”,我們應當看見:香港有大量健康長者渴望參與社會、擺脫孤獨。政府應加強發展“長者義工銀齡計劃”,為活力長者搭建服務舞台。在公共屋邨優化建立“長者互助站”,由低齡長者結對探訪高齡獨居者;通過區議員辦事處招募退休老師、技工開設社區學堂,傳承技藝同時建立社交網絡;設立“時光銀行”制度,讓長者服務時數可兌換未來照護資源;這不僅能緩解社區服務人力短缺,更能讓長者在付出中重獲尊嚴。杭州“老有所為”計劃數據顯示,參與義工服務的老人抑鬱風險降低40%。

每一次“孤老腐尸”案的曝光,都是對香港這座國際都會文明底綫的拷問。香港亟需打破傳統思維桎梏,以科技重構長者安全網。這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對“老有所安”的社會承諾。唯有將冰冷的設備嵌入溫暖的社區之網,方能讓袁女士們的悲劇永遠定格在昨天。

(作者係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孫藝寧 校對:李博揚 監製:姚潤澤
“故園行——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尋根主題攝影展”於紫荊藝術展覽空間續展至8月19日
香港入境處元朗突擊行動 拘捕14人包括非法勞工及僱主
2025南南國際學術會議在江西開幕 聚焦綠色生態與可持續發展
我國首次完成載人月球探測任務攬月月面着陸器着陸起飛綜合驗證試驗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