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沃霖
日前,由紫荊文化集團主辦的“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名家名作展”在灣仔會展中心開幕。藉此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在港舉辦這類紀念活動正逢其時,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抗日戰爭,是我國近代史上最慘痛、最悲壯的一頁,是深深刻入民族骨髓的集體創傷。1941年12月,日軍攻佔香港,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統治。香港同胞飽受苦難:糧食短缺引發大饑荒,街頭餓殍遍野;日軍高壓鎮壓,肆意屠殺愛國人士與平民;強徵勞工、掠奪資源,民生凋敝。然而,香港同胞從未屈服,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在中共領導下英勇反抗:從營救800餘名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精英的“勝利大營救”,到炸燬日軍裝備、救出盟軍飛行員等等,立下赫赫戰功。愛國團體和普通市民也以賑濟募捐、拍攝電影、罷工罷市、輸送物資等方式抵抗侵略。
今次展覽中,由沈平、王秋童、張龍新等藝術家創作的香港抗戰人物組畫作品,正是聚焦港九大隊的抗戰事蹟,生動詮釋香港和祖國血脈相連、風雨同舟的關係,表達了愛國愛港的熾熱情懷。
筆者上月在北京參觀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感受到《八一宣言》裡中國人民面對日寇入侵的憤慨,看到趙一曼慷慨赴死時留給兒子的家書,看到香港各界同仇敵愾發動“一碗飯運動”的證明,也看到了抗日戰士斑駁的頭盔、破爛的草鞋、單薄的衣物等。面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力強勁的日軍,先輩們頑強抗擊,迸發出不屈不撓、至死不渝的生命力。支撐這一切的是信念,是為了實現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信念。
凝視這段歷史,我們不僅要銘記史實,更要讀懂那份在絕境中鑄就民族脊樑的信念。 那是血肉之軀對抗侵略鐵蹄的勇氣之源,更是今天守護和平、捍衛國家主權不可動搖的精神基石。
歷史的警鐘從未遠去。 近期上映的《南京照相館》及即將於“九一八”紀念日面世的《731》,以震撼的影像再次揭露侵華日軍暴行,印證着中國人民對這段血淚記憶的刻骨銘心。
如今,時代的接力棒已傳遞到我們手中。 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堅守和平,是這一代人必須肩負的神聖使命。香港青年尤需從抗戰精神中汲取力量,將愛國愛港熱忱融入血脈,在民族復興征程上奮勇前行。為強國建設和香港繁榮穩定作貢獻,是我們對革命先烈精神最好的傳承,也是時代賦予青春最崇高的意義。
(作者係香港青年大專學生協會中央幹事會委員,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