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龍飛出大涼山,中通衛星耀天穹:11月9日觀中星6E衛星發射有感

銀龍飛出大涼山,中通衛星耀天穹:11月9日觀中星6E衛星發射有感

日期:2023-11-22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金風佳季,天高氣爽,漸黃的秋菊和碧綠的小葉榕夾雜著清冷的邛海風,一路延燒到了天邊。小春城西昌在疊翠流金中,再度迎來各界人士濟濟一堂,因為這裡翻湧著人類科技文明的浪潮——中星6E衛星發射升空。

圖1 可做頂圖

層層浪起,翻湧成潮。自1984年以來,西昌衛星發射發射了中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實用通信廣播衛星及實用通信衛星。1990年之時,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又將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截至2022年,該中心所完成的發射任務次數已高達200次,創造了中國航天歷史的新紀錄。可以說,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而今年11月9日發射的中星6E衛星則更是令中國航天事業彪炳史冊。

圖2
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於1970年12月29日成立,是中國四大航天發射中心之一

回首發射當天,雖已過數日,但我仍然記得晴空分外清澈明淨。秋日杲杲之時,我隨人群乘車前往位於西昌城北60公里峽谷間的衛星發射中心,和曦暖陽懷擁整片山間空地。曠淨之中,76米高的火箭發射塔架和300多米高的避雷塔巍峨聳立。據介紹,這是中國目前執行發射任務數量最多的一座塔架,而衛星裝配、加注、測試及火箭測試的技術區則位於發射場區不遠的山坳之中。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曾放飛許多中國人民志在蒼穹的航天夢想,承載了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壯麗追求。自1985年10月起正式對外開放,這個重要的航空、航天基地已逐漸向大眾揭開神秘的面紗,並成為旅遊熱線上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衝九重雲霄,通星河瞬息。當我置身這裡,彷彿已能在風輕雲淨間仰望到噴薄升騰的運載火箭冉冉升起。

圖3
本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96次飛行

11月9日晚19時23分,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托舉中星6E衛星正式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運行後,將作為主力星承擔廣電安播業務,是中國廣播電視專用傳輸衛星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具歷史意義。為確保發射成功,科研人員們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他們對火箭進行了嚴格的檢查和測試,以確保所有設備都能正常運行。同時,他們還進行了詳盡的氣象預報,以確定最佳的發射時間和地點。當晚,數百名群眾早早來到觀看點翹首以待,山風砭人肌骨,但這並未打消我們的熱情,反而讓大家更堅定地等待著這場科技盛事的到來。現場人聲鼎沸,如火如荼。

w700d1q75cms
中星6E衛星是由中國衛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負責採購並在軌運行管理,是一顆地球靜止軌道廣電專用傳輸衛星,作為中星6B衛星的“接班員”,肩負著中國通信衛星新老接替的重任

隨著倒計時開始,所有人的心跳都為之牽動、激盪,共同跳躍著見證歷史的瞬間。當倒計時針指向零點,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開始離開塔架,發射沖天。夜幕中,我的目光緊緊追隨著火箭的身影,在巨大的轟鳴聲中托舉著中星6E衛星扶搖直上,如同一只巨大的火鳥,展翅翱翔在廣袤的夜空中,駛向深邃的宇宙。隨著火箭的速度越來越快,其尾焰所閃爍的耀眼虹光仿若躍動著的生命火焰,將黑暗撕裂開來,引領我們走向未知的世界。眼前的壯景令所有人都紛紛舉起手機記錄下這振奮人心的時刻。大約兩分多鐘後,火箭逐漸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之中。漆黑的蒼穹恢復平靜,四周浮光靄靄,但我的內心依舊洶湧澎湃。一代代科技人員以專業精神與汗水不斷續寫航天傳奇,讓“中國式浪漫”飛躍寰宇、圓夢九天。中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不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勁動能,也令中華兒女的自豪感騰躍而升。

圖4
oUESMeByBpNuvf1JGEZzFgBANcAtAnwhPINbht~tplv-pk90l89vgd-crop-center_1920_1080

銀龍飛出大涼山,中通衛星耀天穹。此刻,我們站在歷史的潮頭,回溯這條艱難而又充滿希冀的航天探索之路。從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到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的順利降落,再到如今中星6E衛星的完滿告成,這一座座里程碑不僅記載了中國航天燦爛的發展史,亦表明中華民族航天強國的初心不忘。

圖6

中國航天事業和網絡強國建設是當前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衛通集團作為領先的通信技術企業,以其優秀的專業化團隊為這兩大領域貢獻了不可或缺的力量。此外,香港培僑書院作為一所以培育能為香港、為中國作出貢獻的新生代為辦學宗旨的中小學,始終關注並支持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並舉辦了各種相關活動,以激發學生對中國航天科技的探索熱情,增強他們的國民身份認同感,並期望為祖國培養未來的航天人才。對於此次觀中星6E衛星發射之旅,我亦要感謝培僑書院所給予的寶貴機會,令我得以親眼見證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星河燦爛,砥礪前行,祝祖國航天事業日益騰飛!

圖7
自2024學年起,香港小學科學課將試行新課程內容,加入國家航天和創新科技,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筆者為培僑書院教師陳思宇,全文將於12月刊《知識》刊發)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黃沛臻 校對:但紅玲 監製:廖國良
澳門舉行多項慶祝活動迎十五運會倒計時100天
天文台發出黑雨警告
“錨”定Web3.0未來峰會記者會在港舉辦 搶抓數字經濟新機遇
香港《穩定幣條例草案》今日正式生效 陳茂波《紫荊》專訪詳解穩定幣發展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