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體重管理,並非只是少吃點-紫荊網

進行體重管理,並非只是少吃點

日期:2025-03-12 來源:解放日報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全國兩會期間,一個健康話題引發關注。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花了7分鐘講解“體重管理”,他特別提及,國家衞生健康委等16個部門去年啟動實施了“體重管理年”行動。體重管理不是一兩年就能馬上見到成效的,需要持續推進。

“體重管理”這件聽上去很平常的事,為何會如此受到關注?記者就此採訪多方專家進行解讀。

變化速度全球突出

隨着我國國民生活水準的提升,肥胖和超重問題已不容小覷。2020年國家營養與健康狀況相關調查顯示:我國成年人肥胖率已佔16.4%,超重人群佔34.6%,兩者加在一起就超過50%,也即成年人中超一半體重超標。放眼全球,肥胖人群超過10億人,無論是肥胖人群還是糖尿病人群,我國患病人數均列全球首位。“可以說,我國肥胖和超重的變化速度是全球最突出的,值得高度關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醫學體重管理中心主任姚琪遠教授告訴記者。

除了現有肥胖人群數量龐大之外,更嚴峻的是,我國潛在肥胖人群數量巨大,如果沒有及時重視或干預,這些人群未來將會加速演變成肥胖,為各類慢病發生埋下禍根。醫學研究顯示:目前有將近11種腫瘤的發生與肥胖有直接原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更是與肥胖息息相關。

相比歐美國家人群肥胖,國人肥胖有自己的特點。“國人要警惕向心性肥胖,即體重還沒有太重,腰圍就粗了。腰圍一粗,提示內臟脂肪可能超標,血脂血糖可能異常。”專家說。基於此,我國居民在關注體重指數(BMI)之時,還要關注腰圍,具體說來,男性大於90釐米,女性大於85釐米,就算體重沒達標,也應該及時干預管理防患未然。

科學理念也要跟上

隨着減重理念從陌生到熟悉,直至推廣普及,近年來減重門診數量持續增加。記者初步統計,迄今上海已有10余家三級醫院開出減重或體重管理門診。相比社會上的體重管理機構,醫學專家牽頭、多學科共同支持的體重管理,側重從健康科普、多效並舉的角度制定醫學領域減重方案。專家特別強調,許多人以為減重只是少吃點,其實沒那麼簡單,人體代謝調節一旦進入特定通道就很難逆轉,實現成功逆轉需要非常大的毅力,既要講究科學管理,也需要家庭的配合。

服藥和手術是最為人所熟知的醫學減重手段。專家解釋,每一種方法都有其適應症。減重相關藥物適應症為BMI指數大於27.5,有些年輕人不符合適應症也服藥,這種方法不可取,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已有研究顯示,減重藥物可能誘發心肌病、抑鬱等副作用,而服藥後的反彈問題目前也未徹底解決。至於減重手術,適應症是BMI指數大於32.5、腰圍大於90;或BMI指數大於27.5、合併代謝綜合徵。具體如何選擇,專家建議有需要的人群可根據專業醫生推薦,有的放矢選擇減重方案。

多方努力共同減重

未雨綢繆、預防肥胖,除了醫療機構以外,更需要全社會力量的參與。雷海潮在發布會上介紹,下一步,國家衞健委還要繼續推動政府、行業、單位和個人落實好四方責任,持續做好有關慢性病防控和體重管理方面的知識宣傳,並注重防治結合,提供個性化服務。同時引導醫療衞生機構設立體重門診,為受體重問題困擾的居民提供良好的專業諮詢環境和平台。

在上海,相關探索已經開展。營養專家尤其提出,減重要從娃娃抓起。兒童青少年時期是生長發育的黃金階段,應保證一日三餐都能夠定時定量,讓能量與營養的攝入充足而均衡,同時警惕生活中的“脂肪刺客”,避免吃得太多成“小胖子”。

而“管住嘴、邁開腿”則是更多人群需要遵循的生活方式。

來源:解放日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江心雨 校對:劉雨晨 監製:姚潤澤
澳門舉行多項慶祝活動迎十五運會倒計時100天
天文台發出黑雨警告
“錨”定Web3.0未來峰會記者會在港舉辦 搶抓數字經濟新機遇
香港《穩定幣條例草案》今日正式生效 陳茂波《紫荊》專訪詳解穩定幣發展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