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岱翰:帶瘤生存理念體現中醫腫瘤學的學術特色與臨床優勢-紫荊網

周岱翰:帶瘤生存理念體現中醫腫瘤學的學術特色與臨床優勢

日期:2025-03-27 來源:紫荆养生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惡性腫瘤是常見而多發的、嚴重危害我國居民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2022年中國的癌症新發病例總數為482萬,癌症死亡病例總數為257萬例,發病率和死亡率「雙登頂」。另外,癌症是一種衰老相關疾病,其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常伴有共患病。基於人口增長和人口老齡化趨勢,至2050年,預測中國癌症新發病例達到708萬(增長46.7%),中國癌症死亡病例達到450萬(增長74.9%)。癌症正由嚴峻的公共衛生問題演變為重大社會民生問題。

1.癌症治療的現狀與困境

回顧百年抗癌歷程,著眼於腫瘤,學界曾提出錯誤地「消滅腫瘤」的治療原則,即1979年WHO的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分「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無變化、進展」四級,主要依靠影像學對局部腫瘤大小與數量進行測量為依據,並維持1個月以上),這導致治療的全部重心集中在殺滅癌細胞上,忽略了人的實際生存期與生活質量的需求。隨著科技進步回歸現實,正視惡性腫瘤是全身性、系統性和整體性的基因性疾病,治療上不應局限於「見瘤殺瘤」。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了重要共識,即將昔日稱為「絕症」的惡性腫瘤定位為是「可控、可治甚至可以治愈的慢性病」。這意味著在救治大量的中晚期腫瘤患者方面,改善臨床症狀、提高生存質量、穩定腫瘤病灶等是務實的治療措施,也是中醫腫瘤學臨床優勢之所在。

2.帶瘤生存理念的提出

中醫治癌有悠久的歷史,歷代醫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然而,中醫腫瘤學作為嶄新的臨床分科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彼時,中醫尚未能完善自己的腫瘤療效標準,故借用西醫界以「殺滅腫瘤」「治愈率」為主要治療目標的標準。臨床上發現許多應用中醫藥治療的中晚期腫瘤患者,腫瘤並未縮小、甚至仍有進展,這些患者簡單套用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可能是治療失敗、無效的。但是患者症狀改善,痛苦減輕,體重增加,活動能力增加,甚至生存較長時間,而評價「有效」的患者,部分因過度治療反而縮短生存時間。在當時的背景下,周岱翰教授於1997年著《腫瘤治驗集要》一書,提出「帶瘤生存」的概念,指出腫瘤是慢性病,如同「糖尿病」「高血壓」等常見的長期疾病,可以實現「帶病生存」,這對當時受到普遍認同的西醫腫瘤療效評價標準產生了革命性的衝擊。「帶瘤生存」理念可以定義為:根據腫瘤患者的機體狀況、臟腑功能、邪正關係、陰陽氣血失衡和疾病發展態勢,積極合理地綜合治療,扶正抑瘤,重視消瘤散結,而不以完全殺滅腫瘤為唯一治療目標,維持一個動態的邪正對峙、邪難壓正的中和狀態,實現「治病留人」。其理念的核心內涵是以人為本、中庸中和、積極但不過度、與時俱進,蘊含唯物辯證法思想。「帶瘤生存」理念體現了中醫腫瘤學的理論和學術特色,是積極上進的治療策略,指導臨床中多種療法的協同開展,不是不作為的等待腫瘤發展,而是積極的控制腫瘤,追求好的生存質量以及長的生存時間。

周岱翰

周教授將「帶瘤生存」理念應用在中醫治療晚期、難治癌症,取得了良好療效,活人無數。1995年,陽江市一女性患者關某罹患宮頸癌,在省城腫瘤醫院行放療及宮頸鱗癌根治性切除術,但是2001年出現宮頸癌復發並盆腔播散轉移,患者維持放化療但效果不佳,復發的腫瘤已在腹盆腔播散生長,伴膀胱陰道瘺、右下肢血栓並壞死、行腎透析,後因病情惡化,先後行右下肢截肢術、左腎切除術、回腸代膀胱壁造瘺術、橫結腸造瘺術等姑息治療,無法再做西醫療法。2002年5月絕望的關某夫婦慕名找到了周岱翰,尋求最後一線希望。憑藉醫者仁心與對病者的信心,周教授全病程不離不棄,通過中醫藥對患者全身狀況的改善,使局部腫瘤慢慢地萎縮、控制,病情逐漸好轉。2002年11月1日復診,治療後患者精神、體力、體重、睡眠有所改善,但訴說小便不暢、從陰道流出,帶血大便每日 2 到 3 次,舌紅、苔黃厚,脈細數。考慮患者宮頸癌盆腔轉移治療後出現膀胱陰道瘺、泌尿道梗阻、放射性直腸炎等相關病症。急則治其標,以托毒排膿、解毒消腫、清利濕熱、活血斂瘡為治療方法。4個月後患者於2003年3月28日再復診,坐輪椅進入診室,精神欠佳,感到乏力,右小腿處於截肢狀態,左下肢麻木瘙癢,睡眠尚可,大小便經腹部造口排出,腹腔盆腔仍有腫瘤病灶未除,舌紅、苔黃膩,脈數。考慮到患者年輕,求治過程輾轉折磨,軀體殘缺,身心疲憊,周教授一方面給予患者心理安慰,重樹治療信心,另一方面通過中醫辨證施治,為患者爭取最大的獲益,治療重心放在控制腹部瘢痕腫塊及殘肢術後恢復,以活血消症、疏肝益腎為方法。隨後患者一直堅持中醫藥治療,再未使用化療等西醫療法。2014年2月28日第一百二十一診時患者生活品質良好,腹部 CT 顯示盆腔左前方腫塊未見變化。考慮已建立正勝邪退的狀態,此後酌情減少活血消症、化痰散結、清熱解毒等驅邪之品,轉而側重健脾祛濕、補益肝腎為治療方法。

本例中醫治法緊扣腫瘤病「痰、毒、虛」的核心病機,以扶正祛邪、攻補兼施為原則,以活血消症、化痰散結、清熱解毒、補益肝腎、健脾益氣為主要治法,靈活裁方。針對腹盆腔腫瘤復發選用消症散結的辨病中藥,又注重共患病(各系統的內外科疾病)的辨證論治,之後患者症狀改善,病情全面控制,生活品質得以提高,人生得以繼續。患者規律來診二十餘年,目前生活品質良好,影像學顯示為無瘤狀態。本例體現了「務實中和」的理念以及「帶瘤生存」的治癌觀念:在治療的漫長過程中,可以通過辨證論治改善症狀,提高生存品質,延長生存期,這是中醫治療腫瘤的特點和優勢所在。

3.嶺南中醫腫瘤學術流派體現「帶瘤生存」的臨床實踐

嶺南地處我國最南端,包括廣東、海南兩省及廣西自治區的一部分,其稱謂始於唐貞觀時「十道」之一,因位於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五條山嶺以南,故得其名。嶺南醫家在繼承中原醫學理論基礎上,結合本地區的氣候環境、人群體質對疾病發生、發展的影響,逐漸形成獨具風格的嶺南醫學。嶺南中醫腫瘤學術流派根植於嶺南醫學的土壤,是嶺南醫學流派的重要分支。嶺南地區「號炎方,又瀕海……」與中原迴異,民眾「陽燠之氣常泄」,「陰濕之氣常盛」,加上嶺南人多貪涼冷飲、多食魚蝦陰柔多濕之品及好食肥甘厚膩之物,導致易傷脾胃、易感濕毒,本地鼻咽癌和肝癌發病率位列全國前茅。秉承《傷寒雜病論》臟腑經絡學說辨證論治體系,突出整體觀念、身心並治和「三因制宜」,整合為「帶瘤生存」理念,辯治各類晚期癌症,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配合嶺南特有的食物療法,可獲事半功倍。《黃帝內經》曰:「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益精氣」。腫瘤的中醫食療法能健脾補虛,顧護「胃氣」,與祛邪療法基於嶺南悠久的食療文化和藥膳經驗,健脾利水的功效,可作為肺火濕熱、咽痛痰血的清補涼湯,亦可用於肺癌、鼻咽癌痰血、腸癌便血的治療。嶺南中醫腫瘤學術流派「帶瘤生存」理念的實踐,使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中心,稱為華南地區中醫腫瘤學醫教研中心,造福一方群眾。

 

來源:紫荆养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羅懿 校對:马又清 監製:黎知明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