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最新網誌表示,為連接港島北岸海濱長廊及南區多條現有海濱及郊野步行徑,《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告》宣布在香港島建造全長約60公里的“活力環島長廊”,目標是在2027年底前駁通九成長廊。甯漢豪表示,很高興看到長廊至今已駁通八成,並邀請了發展局躍動港島南辦事處及土木工程拓展署同事向大家介紹如何將香港島的繁華城市景觀及優美旖旎自然景色,與環島長廊沿途特色景點連繫起來,並優化現有海濱長廊和步行徑,讓市民及旅客環島步行欣賞美景之餘,亦可了解香港的歷史和文化。

推動項目提速增效落實“香港無處不旅遊”
土木工程拓展署於2023年5月就環島長廊的整體規劃、走線和不同路段的優化方案展開可行性研究。躍動港島南辦事處高級工程師鄧禮賢表示,為了盡快駁通環島長廊和改善部分現有路段的步行環境,土木工程拓展署於2023年底分階段展開工程,例如在域多利道近摩星嶺一段行人路進行樹木美化工程,並駁通了連接大潭篤水塘水壩底至港島徑第七段的行山徑等。
鄧禮賢介紹,最近進一步駁通和開放的路段包括北角東岸板道(西段)、沙灣步行徑和加多近街海濱長廊。今年起亦會陸續駁通東岸板道(東段)、南灣泳灘至舂磡角配水庫和鶴咀道至石澳泳灘的行山徑等,以及優化現有海濱長廊和步行徑,從而貫徹締造宜居城市和推動綠色旅遊,致力落實“香港無處不旅遊”理念。
五大主題路徑各有特色
土木工程拓展署高級工程師盧靜怡表示,為了讓不同年齡或興趣人士都能在環島長廊找到各自的樂趣,工程團隊將環島長廊分為五段主題路徑,提供不同消閒玩樂好去處。土木工程拓展署工程師吳嘉浩介紹了每段主題路徑的特色,包括:
—維港徑:走進維多利亞港的懷抱,體驗動靜皆宜的多元化海濱空間
—夕霞徑:欣賞壯麗日落,沉醉於夕陽與晚霞交織的美景
—漁怡徑:認識漁民生活,發掘香港漁業文化和歷史
—晴沙徑:享受清新海風和美妙海浪聲,漫步美麗沙灘
—綠悠徑:穿越綠樹繁茂郊野,探索生機盎然的大自然
體驗“以人為本、社區共融”
盧靜怡提到,環島長廊整體設計圍繞三個主要概念。第一是“以人為本、社區共融”,讓遊人享受親水、近水、觀水的體驗,增強與海濱空間的連繫和互動。
連繫“歷史文化及香港特色”
第二個設計概念為“歷史文化及香港特色”,環島長廊途經大潭水壩、赤柱美利樓、赤柱古廟、香港仔避風塘、華富邨神像山、摩星嶺銀禧炮台和西環鐘聲泳棚等,將香港島的歷史遺產、文化地標和特色景點連繫起來,讓遊人穿梭古今,深度遊香港。
兼顧“發展與保育”
第三個設計概念是“發展與保育”,在規劃和設計環島長廊時,土木工程拓展署與相關政府部門、行山組織及環保團體交流意見和協作,因應不同山徑的位置及實際狀況,積極考慮在合適的路段以可持續山徑概念和手作步道方式修築山徑。
首條郊野公園外的手作步道行山徑
土木工程拓展署工程師陳熳淇介紹,手作步道提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盡量採用現場天然物料,例如石頭、木材等,以人手方式修建行山徑,減少對自然環境和生態造成影響,保護現有天然地貌及景觀。過去手作步道多用於郊野公園內的行山徑,今次部門在規劃環島長廊走線時,留意到部分行山徑沿途有合適大石,可用作修建手作步道,例如南灣泳灘至舂磡角配水庫一條長約一公里的行山徑,正是全港第一條在郊野公園範圍外採用手作步道方式建造的行山徑。
陳熳淇表示,土木工程拓展署本月舉辦了“手作步道工作坊”,透過讓市民親身參與建造行山徑,打造每一道石級,藉此增強公眾對保護行山徑的意識,推廣生態保育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