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雲超:中國-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構建-紫荊網

邢雲超:中國-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構建

日期:2025-05-08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 邢雲超

網傳白宮擬對華關稅減半,中國迴應不會在威脅下談判。特朗普政府出於自身利益,圍堵中國經濟外循環和肢解中國產業鏈。美國發動所謂殲滅戰,同時絞殺東盟多個成員。任何事物都是雙刃劍,貿易戰同時給中國提供了難得戰略機緣。在可預見未來,中國經濟雙循環預計將系統正向影響周邊,以命運共同體構建為宗旨,打造中國-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亞洲模版。

中國-東盟地緣優良 域內成員共享發展理念

東盟地處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是中國走向深藍、奔赴全球重要節點,也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一環。馬來西亞關丹港一路北上直抵中國北部灣,山竹、榴蓮等多品種特色果蔬與中國化肥和物美價廉日用品取長補短,繁忙了兩國交往航線,更延展了兩國人民生活和文化交流空間。中馬推動“兩國雙園”建設,去年貿易額創歷史最高至2120億美元,中國成為馬國最大貿易伙伴。

柬埔寨是首個與中國簽署命運共同體行動計劃的國家,兩國共同打造工業走廊,豐富“鑽石六邊”。擁有202家企業的西港特區是中柬務實合作標杆,金港高速及中柬扶貧示範引入中國經驗。中越互訪頻繁,民間往來處於歷史活躍階段,社會主義鄰邦情誼固化了反對單邊及強權信念。中越14日簽署人工智能、海關檢疫及農產品協議45項。中越供應鏈日趨緊密,從數字兼容到基建對接,從要素流動到制度協同共建。

特朗普實施“對等關稅”,柬埔寨、老撾、越南、緬甸、泰國及印尼均未倖免。新加坡對美赤字高達300億美元,靠貿易生存的小國仍被加徵關稅且以10%為起徵點。

亞洲人口40億,自給自足並不難。美國關稅政策急躁冒進,破壞全球市場機制,褻瀆美國國際信譽,但為多個發展中國家提供聚合靈感及發展理念。中國是東盟最大中間投入品供應國,亦為第二大外國投資源。與中國抱團取暖可減少外來風險。RCEP有望有效減少關稅壁壘制度性障礙,營造包容可持續區域經濟圈,探索多邊框架下建設區域供應鏈,通過多種機制協調和完善,促進經貿域內良性循環。

中國蓄勢異軍突圍 西方裂變東方登場

關稅戰中短期衝擊中國外貿,長遠視之中國卻擁有主導新多邊貿易體系條件。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亞當·波森(Adam S. Posen)4月9日於《外交事務》撰文指,特朗普認為美國是貿易逆差國,因此更多受益於貿易戰。但《華爾街日報》卻指出,“並非所有人都堅信美國最終佔上風”。《紐約時報》知名專欄作家弗裡德曼亦感嘆,“我一生中從沒有像現在這樣擔心美國明天”。

美財長貝森特14日談及中美“脫鉤”風險,他不認為中美經濟有理由切斷,反而有可能達成“重大協議”。特朗普自詡“讓美國再次偉大”,但國內民意並不都認同,過半民調顯示民怨沸騰。美方即便主動妥協,中方對美國信用的憂慮已經強化了中國決意亞太經濟一體化構建意願。

全球地緣政治與經濟格局加劇裂變。南美、西歐及亞太忙於整合逆全球化所衍生的本地區無序與混亂。全球經濟東移,歐洲很難再步美國後塵,而料將深化歐亞經貿關聯。亞洲作為全球未來經濟一體之中堅,直面美國高牆壁壘及亞洲整體利益,正凝聚共識、加速產業鏈分工並分解經貿被阻風險,減緩關稅衝擊,深化自貿協定3.0,完善RCEP落地方案。

全球意義上的共同市場,囿於對立意識形態及不同價值觀,乃至美國干預和強權,政治經濟學原理演繹得淋漓盡致,活靈活現。所謂規則不一致及價值觀迥異,令區域經貿支離破碎。美國經濟與“非美經濟”經緯清晰可見。南方國家及區域成員基於共同利益下不同力量的捆綁與凝聚,既自成體系又強化競爭力,形成新形勢下區域經濟新格局以共同抵禦地緣政治和陣營對立,維護南海穩定,發展藍色經濟。

吉隆坡智庫報告《RECP與海上絲綢之路願景》指出,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一面旗幟。中國匯入東盟大市場冀尊重主權治權、包容差異、平等協商、合作務實,推動規則、規制及管理兼容並舉,減少各國資源要素流動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完善碎片化貿易規則框架設計,並揚棄早期協議之繁冗規矩。國家不分大小強弱乃至硬件設施宗教文化的參差或迥異,以最大化利益為宗旨,將安全風險與政治分歧降至最低。

英國首相斯塔默認為全球化已結束並進入新的時期,牛津大學教授伊恩•戈爾丁卻堅信這只是全球化一個週期的終止。“若全球化指向商品、服務和人員跨境流動,那麼,我們正進入全球化亞洲階段”。西方集團分崩離析,大西洋地區亦在快速倒退。新加坡李顯龍論及TPP時亦稱,即使沒有美國,其它國家仍有公平機會維護多邊貿易體系。由於美國的離開,亞洲貿易流動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強勁。

政治考量挑戰巨大 完善構建道路漫長

做大中國東盟區域經濟既有天然環境又有物質基礎,更有以中國為背景、抓住歷史機遇建構共同體信念的參與。然而,做大亞洲,離不開全球經濟體可持續參與。基於歐洲安全,英國首相斯塔默與法國總統馬克龍近期正在靠近並冀望北約與美國進行軍事合作。特朗普退群及北約“腦死亡”趨勢未逆轉,但“歐美基因”、價值考量及自身利益終究未必令歐亞關係真正意義上的升溫,而合夥覬覦美國“傳統西方”似乎亦不太現實。

高質量亞洲區域經濟體並不符合美國全球利益,並與“英美澳安全聯盟(AUKUS)”和“四方安全對話(Quad)”等阻礙中國與東盟合作伙伴關係機制相悖逆。為應對外部干預和全球不確定形勢,經濟體的建立抗衡全球化逆潮,促成應對金融危機的穩定機制,推動亞太區域經濟中間品、價值鏈及服務貿易,助力成員國之間營商環境和制度環境完善與升級,為中國向域內國家輸出知識、技術與資本提供便利。

中國仍待擴大對東盟單邊開放和服貿壁壘單向降低。強化職業技能、清潔能源及非物質文化軟聯通,降低市場準入,提供便利簽證,使弱小成員亦有獲得感;港臺優勢及灣區縱深的發揮,廣西、福建及廣東海洋民俗、移民傳統尤其海南自貿區政策助力搭建更多“雙國雙園”多功能創新試驗區。中國產業效應帶動上下游衍生新產業及基礎設施硬聯通。鐵路貫通、河道疏浚便捷人才和物流。中國產業向東盟轉移已獲正向效益。

中國外文局、清華大學及南洋理工大學15日以“為全球治理貢獻亞洲智慧”為題在新加坡舉辦思想亞洲論壇,提出中國應加強與周邊國家聯繫,持續推動亞洲範圍內自由貿易;當國際體系不確定性上升,中國要成為確定性並提供穩定預期。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教授Alfred Schipke亦云“人類發展將進入新進程、歷史變遷料會即將發生,倘若中國消費者能夠在長遠取代美國消費者位置”:此乃時代使命,亦或不啻中國-東盟之責任。

結語

70年前萬隆會議29個亞非國家領導人首次聚會,確定尊重國際社會主體多樣性,建構平等包容新規範和新秩序,避免意識形態及政治制度阻礙國際關係可持續發展。全球南方的歷史實踐佐證了區域國家家園構建當屬必然。世貿體系成立僅30年,美國政府即對全球發起貿易戰。發展中國家自主性與發展權訴求迫切需要區域協同,攜手多邊,在不確定國際環境下應對強權集團,從而推動世界共同體健康構建。

(作者係社會學學者,智庫專家及教授,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