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穆家駿
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日前在澳門與工商界人士座談時,再次強調工商界要傳承愛國愛港、愛國愛澳的光榮傳統,以“商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擔當,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一論述不僅為港澳企業指明方向,更在全球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擡頭的背景下,賦予了新時代企業家以家國情懷應對國際挑戰的深刻啟示。
香港工商界素有愛國愛港的深厚根基。新中國成立初期,霍英東冒着港英政府武力“緝私”的風險將物資運往內地支援抗美援朝;莊世平生前將畢生所得的2000億資產捐作祖國發展之用,被尊為“香港第一面五星紅旗的升起者”。後來,“四叔”李兆基以“飲水思源”為信念,通過“培華教育基金會”培養內地人才,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成為愛國愛港企業家的典範。這些先輩的事蹟印證了夏主任所言:“資本無國界,商人有祖國。”企業的根脈始終深植於國家的土壤,唯有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緊密結合,才能在時代洪流中破浪前行。
當前,全球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比如有國家對華強加關稅,無理打壓中國企業,甚至試圖通過金融、“顏色革命”等手段干擾香港市場穩定。面對霸權行徑,夏主任明確指出,企業家要挺起脊樑,不當“軟骨頭”主動“下跪”求饒,而要以“硬骨頭”的精神奮起抗爭。
此前,特區政府商經局局長丘應樺在回應關稅戰時強調,香港將“拼船出海”,與內地企業攜手拓展國際市場,以集體力量抵禦外部衝擊。這一行動正是對“硬骨頭”精神的生動詮釋:通過規則明確的法治框架和國際合作來維護國家安全,同時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競爭力。再如,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近日成立出海服務中心,聯合國家三大創新中心,助力科創企業通過智能製造、綠色轉型等升級技術。這同樣是用好本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優勢開拓新興市場,積極“應戰”。
回望歷史,香港工商界的愛國傳統從未褪色。立足現實,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企業家更須以“硬骨頭”的勇氣守護國家利益,以“商之大者”的格局投身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唯有與祖國同心同向,方能在風雨洗禮中成就更大輝煌!
(作者係全國青聯委員、灣仔區議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