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財政部日前發佈的最新數據,截至3月底,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已經較上個月減少了約189億美元,減少至7654億美元。而英國在增持289億美國國債之後,已經超過中國成為了美國國債的第二大持有國,總持有量達到了7793億美元。除此之外,日本目前仍然是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國。在3月增持49億美元國債後,日本目前總計持有11308億美元美國國債。

美國財政部的數據還顯示,中國在3月總體賣出了275億美元左右的美國國債長期債券,并部分購入了相對短期的債券,總體持有量下降。《日本經濟新聞》分析稱,這是自2023年2月以來最大的長期美債賣出量。
中國曾經長期是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國,直到在2019年被日本超越。在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中國總體上一直在減持美國國債。在此之後,中國一直將美國國債的持有量維持在8000億美元上下。
1985年,美國從淨債權國變為債務國,結束了自1914年以來作為淨債權國長達70年的歷史。短短四十年後,美國聯邦債務總額飆升至36.21萬億美元(截至2025年5月13日),世界最大的債務國把其他國家遠遠“甩在身後”。
隨著美國總統特朗普開啟第二任期,對全球推出百年未見的高關稅後,美國債市陷入動蕩。4月美債連續多日暴跌,4月9日,10年期美債收益率升破4.5%關口,最終美債憑藉美國關稅政策調整才止住跌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上一輪基差交易風暴引發的大跌還歷歷在目,短短一個月後,美債又面臨新的衝擊。5月14日,美債再度暴跌,10年期美債收益率創下六周新高,擊穿了4.5%的關鍵支撐位。
近期市場對美聯儲降息的預期持續減弱,高盛等投行甚至預計美聯儲要等到12月才會降息,推高了美債收益率。與此同時,隨著美股等風險資產價格大幅回升,市場情緒的轉變也對美債價格不利。
但更大的問題可能是,近期美國一項涵蓋了減稅、移民改革以及一系列國內優先事項的全面預算法案讓市場再度戰戰兢兢,投資者對美債供應風暴的擔憂再度燃起,預算法案或將在未來十年內給美國帶來3.7萬億美元財政赤字。
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有鑫分析稱,本輪美債價格下跌主要受三大因素影響。一是貨幣政策預期調整。從美聯儲官員近期表態看,觀望策略逐漸佔據主導,雖然4月美國通脹超預期放緩,但美聯儲官員對於未來降息路徑的表態并未鬆口,使得市場對6月降息的預期降溫。二是美債供需失衡加劇。美國國債發行保持在較高規模,與此同時,6月美國將迎來美債償還高峰,美聯儲縮表進程持續推進,部分海外央行也在減持美債。供需失衡導致美債價格承壓,收益率加速上行。三是市場對美國政府償債能力的擔憂加劇。隨著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規模持續攀升,特朗普政府即將啟動減稅計劃,財政赤字問題將日益嚴峻。
10年期美債收益率作為“全球資產定價之錨”,其上行將導致全球風險資產價格承壓。王有鑫分析稱,從債券市場看,美債收益率上升,債券價格下跌,給持有美債的投資者帶來資產減值損失。企業和政府的融資成本上升,也會對經濟增長帶來更大的壓力,惡化金融市場情緒,對公司盈利和股票價格帶來衝擊。美債收益率上行也會對美元走勢形成短期提振,對黃金等大宗商品價格形成抑制。部分新興市場金融脆弱性或將上升,資本外流和匯率調整壓力加大。
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蘆哲警告美國債務問題是當前全球面臨的最大“灰犀牛”之一。當前美國政府公共債務率已達到97.8%,CBO預測其將在2029年創下107.2%的歷史新高,到2055年聯邦政府赤字率將達到7.3%,其中利息支出5.4%。這或加劇海外投資者對美國債務可持續性的擔憂,進一步推高長期限美國國債的風險溢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