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慧琼
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深化國際交流合作”,這兩項重要部署的共同關鍵詞就是“國際”。這正呼應香港“一國兩制”下最獨特的優勢所在。特區政府人才計劃雖已吸引大批人才來港,但面對全球人才爭奪白熱化,香港需以更精準、更立體、更協同的舉措提升吸引國際高端人才。為配合特區政府的招才、引才政策,運用民間的靈活,民建聯成立“人才高地”平台,同時我們提出系統性深化策略,涵蓋國際形象、生活氛圍、引才機制等方面,全方位築牢人才高地根基。
香港作為國家最國際化的城市之一,擁有市場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圍,這些都是我們建設國際人才高地的堅實基礎。在國際形象塑造上,香港需要就國際形象制定宣傳計劃,包括更有效運用社交平台與不同企業、事業團體聯動進行招企業、招人才活動,海外招商活動,動態展示香港的發展機遇、營商優勢與多元文化魅力。重點邀請大學成功研發項目團隊、跨國企業領袖專業人士等頂尖人才分享在港成功故事,以真實案例強化“香港=機遇”的國際認知,將“機遇之都”品牌深植全球精英心中。與此同時,國際化生活十分重要,推動公共服務與企業溝通多語化,完善教育、入境便利、寵物友善等政策;創造更優質的生活環境,包括建設連貫的海濱長廊資源,結合便捷交通網絡塑造“自然生活圈”,以宜居宜業的獨特魅力吸引人才扎根。
人才引進精準升級
人才引進機制須精準升級。當前應針對金融科技、生物醫學等短缺領域,開闢專門引才通道,填補產業關鍵缺口。通過實施土地、稅務、融資等領域的專項支持政策,重點吸引龍頭企業入駐,進而促進產業鏈高端人才的集聚效應。
在地緣政治複雜的情況下,教育不僅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更是連接世界的橋樑。為此,我們提出在洪水橋推動大學城擴容計劃,以吸引更多內地及國際頂尖學府來港辦學,同時建議在河套園區設立大灣區國家實驗室,匯聚更多科研人才。而要讓這些國際人才安心留港發展,必須提供便利的生活配套。今年全國兩會提出,將放寬粵港澳大灣區資金流動限制,並設立跨境“購房通”政策,以促進人才流動和安居,助力國家發展。
香港正站在匯聚全球智慧的歷史節點。以國際視野重塑城市品牌,以系統思維優化人才引進,以區域協同強化競爭優勢,才能全面落實中央戰略定位,推動持續發展。這將是香港面向世界張開雙臂的新起點——讓東方之珠成為人才心之所向、夢之所成的永恒燈塔。
(作者係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立法會議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