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交易四周年。據中國生態環境部消息,目前中國碳市場總體運行健康有序,碳排放權的交易活躍度明顯增強,市場對全社會減排成本的降低作用顯著。

據央視新聞報道,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負責人介紹,截至7月15日,市場累計成交量突破了6.7億噸,累計的成交額也超過了462億元,交易規模持續擴大。
據中國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4年來,交易的活躍度顯著增強。其中2024年全年的成交額超過了180億元,同比上升近25%,創歷史新高。而碳排放配額的價格在2024年11月曾超過每噸100元大關,近期市場的碳價穩定在每噸70元—80元,與開市初期相比增加了近一倍。
據了解,目前,首批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的全國2000多家火電企業已經樹立起了“排放有成本,減排有收益”的理念。在壓實企業碳減排主體責任的同時,推動企業技改實現降本增效。
上海環交所表示,單向競價將滿足各行業對配額的不同需求,進一步提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活力,完善碳價形成機制,推動碳排放配額流動和高效配置。
據了解,行業擴圍是今年全國碳市場最顯著的變革。2025年3月,生態環境部印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方案要求鋼鐵、水泥和鋁冶煉行業中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單位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方案預計將涉及1500家企業共3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碳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