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鳴:質疑“海歸”風向錯,香港吸才成頂流-紫荊網

屠海鳴:質疑“海歸”風向錯,香港吸才成頂流

日期:2025-07-17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屠海鳴

近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警惕針對“海歸”人才的四種論調》,以歷史視野與數據事實提醒公眾警惕針對海歸人才的四種錯誤論調,文章著重指出:“人才的流向,也是時代的風向”。當前受地緣政治、學術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許多早年留學、旅居海外的科學家與工程師正選擇回國發展。

無獨有偶,2025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施政報告》的公眾諮詢工作正在進行,行政長官李家超密集會見各界人士,聽取建議意見,其中,“打造國際高端人才聚集高地”是重要話題之一。

李家超在上任後的首份《施政報告》中首次提出“搶人才”計劃,定下3年攬10.5萬人才的KPI。截止今年上半年,累計已批出逾31萬宗申請,其中21萬人才已抵港,超乎預期。

那麼,今年的《施政報告》將在人才方面有何舉措呢?筆者留意到,海外留學生和科研人員回國已成趨勢;雖然有一些人質疑“海歸”的動機,但只是雜音而已,並不代表“風向”。

質疑“海歸”風向錯,香港吸才成頂流。縱觀內外環境的變化,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聚集高地”的空間十分廣闊。

針對“海歸”雜音,不合乎邏輯

在改革開放的大部分時段裡,中國學生留學海外、並定居當地的佔比較大,回國就業定居的佔比較小。但近年來,這一情形發生了逆轉,越來越多的留學生、海外的華裔科研人員回國,這正是國家期待的。

然而,內地冒出了一些雜音。有的質疑“海歸”回國是為了“養老”,把出成果的“黃金年齡”“巔峰時刻”留在他國,老了選擇“落葉歸根”;有的質疑“海歸”屬於“二流人才”,在海外混不下去了纔回國;有的質疑“海歸”出國留學有“原罪”,是不愛國的表現;有的質疑“海歸”與國內人才“搶飯碗”,會加劇“內卷”。更有甚者,稱自己的公司不會聘用“海歸”,因為“‘海歸’裡面有間諜”,等等。

上述雜音並不合乎邏輯。事實上,真正的高端人才,早已實現了“財務自由”,在哪裡養老都不成問題,“海歸養老論”不能成立;以美國為代表的某些國家限制中國留學生和華裔科學家參與尖端領域的科研,令一流人才無用武之地,他們選擇回國,“二流人才”同樣是無稽之談。至於“出國留學原罪論”、“‘海歸’引發內卷論”根本不值得一駁,若如此狹隘,何談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而“‘海歸’裡面有間諜”的說法更是極端偏執,已被網民的“怒懟”之聲所淹沒。

雜音畢竟只是雜音,不是“主旋律”,更不能代表“風向”。在去年6月25日舉行的全國科技大會和兩院院士大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中央科技委員會主任丁薛祥指出:“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夯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礎支撐,完善科教協同育人和引才用才機制,加大對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加快培養急需緊缺科技人才。”

由此可見,中央堅定不移地實施人才戰略,一以貫之地“納天下英才用之”。

“留學香港”品牌,可越擦越亮

今年以來,“留學圈”遭遇的最大突發事件是“哈佛禁招令”。5月22日,特朗普政府與哈佛大學的矛盾急劇惡化,美國國土安全部突然撤銷哈佛大學“學生和交流訪問學者項目”(SEVP)認證,嚴禁該校招收國際學生,還要求現有國際學生轉學,否則將失去合法身份。

消息傳出僅48小時,港科大便高調宣布:將無條件接收所有受影響的哈佛轉學生。隨後,港大等多間香港高校發出同樣信息,並為轉學生開通“綠色通道”。香港高校的快速反應值得稱道!

事實上,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和中國內地旺盛的人才需求,“留學香港”的優勢彰顯。

其一,香港高校的全球位次不斷提升。近年來,香港高校的全球排位持續攀升。今年6月,QS公布“2026年世界大學排名”,香港9間大學上榜,其中5間大學位列百強,港大的排名更是躍升至全球第11位,位居亞洲第二,中國第一,實現歷史性突破。

其二,香港高校的“雙維突破”引人注目。香港高校配置全球頂尖的教研資源。比如,在港大讀書,會隨時邂逅某領域的全球前100名優秀科學家。而港科大在人工智能領域論文引用量連續五年亞洲第一,走在全球前列。同時,香港高校與騰訊、商湯等科技巨頭共建創新中心,在科研成果的轉化上發力,致力於打通“試驗室”到“生產線”,實操性持續提升。

其三,“留學香港”的性價比高於歐美。香港高校既保留英式教育的嚴謹體系,又創新推出“3+1”本碩連讀等靈活模式;同時,學費也低於歐美。無論從時間成本,還是從教育成本來看,都具有競爭優勢。

其四,特區政府的人才政策頗吸引力。比如,碩士畢業生可獲2年無條件留港期;持有港校學歷可直接申請廣東省“優才卡”,享受購房、醫療等9類市民待遇;港府設立10億港元青年創業基金,為留學生創業團隊提供最高200萬啓動資金,等等。

“引育用留”結合,顯雙高定位

中央希望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聚集高地”。這個定位是“雙高”:一是“國際高端人才”,二是“聚集高地”。

打造“雙高”是系統工程,不侷限於“搶人才”,應從引才、育才、用才、留纔等多角度入手凸顯“雙高”定位。筆者認為,做好“引、育、用、留”,需重點在以下四處著力:

其一,高校等科研機構成為吸引國際頂尖人才“主力軍”。港大校長張翔曾告訴筆者,港大將重點引進諾貝爾獎得主,力圖在相關領域處於世界前沿。站在高處,才能看見遠處。包括高校在內的香港科研機構站在科研的“山巔”,理應承擔起引進國際頂尖人才的責任。

其二,形成“高、優、專”人才的培育體系。香港的“八大中心”要加快發展,需要高端人才引領,同時,還需要大批優秀人才和專業人才跟進,“八大中心”涉及的領域應形成“金字塔”人才結構,因此,香港培育人才也應按照這個邏輯來進行。

其三,以“共用思維”拓展“用才”平台。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形成和國家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香港與內地的“硬聯通”和“軟聯通”日益精準到位。香港應與大灣區城市共用各類人才,提高人才資源的利用率。

其四,用“遠近結合”的思路謀劃“留才”之策。從近期看,政府、僱主、社團都應從各自的角度出發,為人才提供更多貼心服務,令外來人才感受到,香港不僅是可以透過奮鬥出成果的地方,也是一個充滿溫暖的城市。從遠期看,應在國家支持下,把“國際化”的優勢繼續做大,令人才有“站在香港,眼觀世界,永不落伍”的感受。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非常關注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聚集高地”的進展,他在今年6月來港出席香港國安法實施5周年論壇並考察調研時多次提及人才問題,希望香港不僅要吸引自身發展所需的人才,還要為國家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人民日報》的文章發出了社會的呼籲:“破除偏見,為海歸人才正名,營造人盡其才的廣闊天地!”由此觀之,香港吸引人才僅僅邁出了第一步,在2025年《施政報告》公眾諮詢之際,社會各界也應以主人翁的姿態,一起為“打造國際高端人才聚集高地”出主意、想辦法。

(本文作者爲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劉可熠 校對:劉雨晨 監製:姚潤澤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