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進入小暑節氣,我國大部分地區已徹底墜入暑熱的懷抱,高溫與雷雨交替上演,濕熱交織的氣候成了主旋律。這種天氣裡,人們的第一反應總是“降溫”。“中醫理念認為,夏季是‘養陽’的關鍵期,陽氣在此時浮於體表,內裡相對空虛,若一味貪涼,反而會讓寒邪趁虛而入,擾了一身正氣。”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主任醫師王鳳雲日前在國家衛生健康委介紹時令節氣與健康(小暑)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防暑降溫實際是針對大多數人而言。中醫強調夏季“養陽”,而天氣熱了人們又需要防暑降溫(比如吹空調、喝冷飲)。這對看似矛盾的理念,在實際生活中要如何平衡?王鳳雲介紹,防暑降溫和夏季“養陽”看上去是一對矛盾,但實際並不矛盾。防暑降溫實際是針對大多數人所說的,因為夏季溫度比較高,人們到屋裏以後肯定要開空調,因為出汗多,就想喝點冷飲、吃點冰淇淋等。
有一類人平時畏寒,需要夏季養陽。有一類人,他們在三伏天也就是最熱的時候,也不敢開空調、不敢吃冷飲。夏季“養陽”恰恰針對的是這一類人,他們平時特別畏寒,通過一些針對性的治療,能夠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三伏天是溫度最高而且陽氣最盛的一個時節,在這個最熱的時候,毛孔是舒張的,氣血代謝也是旺盛的,藥物可以通過滲透的作用直達病所,祛除體內寒邪,達到很好的效果。所以,三伏天也是祛除寒邪最好的時節。對於一些疾病,比如遇冷反覆發作的疾病,像胃疼、拉肚子、關節炎、哮喘等這一類疾病都能得到很好的緩解。對於女性來講,比如痛經、月經量少、閉經這些與寒邪有關的疾病,在夏季也可以通過“養陽”得到很好緩解。中醫說女子以血為用,女子經、孕、產、乳這些生理活動,都與血密切相關,也特別容易受到寒邪的侵擾,這一類患者在夏季通過不同的途徑,比如三伏貼也好,或者是艾灸也好,都能讓她的症狀得到緩解。除了“三伏貼”,也可以通過艾灸穴位,比較常用的穴位是神闕穴和關元穴。
“三伏貼”在使用時有哪些適用範圍?使用時有哪些注意事項?王鳳雲說,“三伏貼”是以中醫的冬病夏治學說為基礎製作而成的。它主要針對的人群就是那些受涼以後就容易發作,或者是在冬天就容易反覆發作的一些疾病,比如胃疼、慢性腹瀉、消化不良、咳嗽、哮喘、鼻炎,還有痛經、關節炎等,這些受涼就容易發作的疾病。對於這些疾病,在夏季給予一些有針對性的治療,可以讓他們的病症得到緩解,或者是發作次數減少。“三伏貼”的藥物主要以辛溫走竄的藥物做成,它是通過經絡的循行和氣血的運行將藥物送達病所,達到祛除寒邪的目的。
普通人貼“三伏貼”一般是4~6小時。
兒童貼敷的時候,建議半小時到2小時。
孕婦不主張貼“三伏貼”,因為“三伏貼”裏面都是一些走竄的藥物、活血的藥物,避免形成胎動不安、流產等嚴重的後果。
貼“三伏貼”,要密切觀察皮膚反應情況,有紅腫、瘙癢等過敏反應要及時停用。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尤其要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