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曉輝
2025年上半年,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外貿表現亮眼,進出口總額達4.3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3%,增速分別高於廣東省和全國0.3個及1.4個百分點,佔全國外貿總值的五分之一,並創下歷年同期新高。這一數據不僅體現了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核心引擎的穩定作用,更折射出其在外貿結構優化、市場多元化和產業升級中的顯著優勢。
從增長持續性看,大灣區內地九市外貿已連續8個季度保持正增長,二季度單月進出口規模突破7771億元人民幣,顯示其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強大韌性。這種穩定增長得益於區域產業基礎的深厚積累——以機電產品為代表的出口結構持續升級,集成電路、無人機等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速超20%,自主品牌佔比提升至22.8%,印證“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成效。
貿易方式優化成為另一大亮點。一般貿易佔比58.7%,保稅物流增長14.6%並首次超過加工貿易,標誌着大灣區正從傳統加工基地向全球資源配置中心轉變。這種轉變既符合國際產業鏈重構趨勢,也體現了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功能創新,如前海、橫琴等平台的制度型開放紅利持續釋放。
市場多元化戰略成效顯著。對東盟進出口增長6%,對非洲、中亞增速超8%,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佔比近四成,有效分散了單一市場風險,並形成“新舊並舉”的市場格局。這種布局既鞏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優勢,又通過RCEP等機制深化了區域經濟一體化。
企業生態的活力更值得關注。民營企業貢獻64.4%的進出口額,外商投資企業增長5.4%,顯示市場化機制與外資吸引力並存。儘管國企進出口有所下降,但整體結構更趨均衡,形成國有、民營、外資協同發展的良好生態。
內需市場的擴容同樣引人注目。機電產品進口增長19.5%,集成電路、半導體設備等高技術產品進口激增,既滿足產業升級需求,又形成“出口-進口”良性循環。民生消費品進口增長超20%,則反映出灣區消費市場與生產體系的同步升級。
這些數據背後,是大灣區“一國兩制三法域”的制度優勢、世界級港口群和空港群的物流優勢、以及完整產業鏈的集群優勢。在全球供應鏈重構背景下,大灣區正通過制度創新、產業升級和市場拓展,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經濟體系。這種穩中提質的發展態勢,不僅為廣東經濟提供支撐,更為全國外貿穩規模、優結構貢獻了“灣區樣本”。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環保從業員總會主席,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