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飲一江水,粵港兩地情!自上世紀60年代廣東省政府對港供水,不僅徹底解決了香港缺水的問題,更為過去60年來香港社會經濟發展作出堅實貢獻。這項由粵海水務高質量運營管理的東深供水工程,蘊含着祖國對香港同胞的深情厚意。
上世紀60年代初,香港遇上異常旱情,曾連續9個月未有降雨。當時,港英政府一度頒布“限水令”,最嚴格時期曾每4天供水1次,每次僅供4小時。為解燃眉之急,廣東省政府允許港方派船隻到珠江口取用淡水。
及後的1963年12月8日,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作出指示:引東江水來港!並於翌年即1964年2月20日正式開始建設東深供水工程。這項工程僅用短短一年時間,便建成6座攔河壩、8級抽水泵站以及17座大型閘門。1965年3月1日,東深供水工程竣工,開始對港供水,香港嚴重缺水的歲月得以終結。
構建香港供水生命線
“東深供水工程項目,對香港社會的經濟及社會發展皆有正面作用。”粵海水務東深供水工程深圳供水管理部總經理李迎春引述數據指出,香港GDP由1965年即東深供水工程開始供水之年的約20億美元,一路增長至2024年的逾4000億美元。期間,年供水量亦由4105萬立方米大幅增加至8.2億立方米,“可以說,東深供水工程構建了香港的供水生命線!”
東江水供港60年中,並非從未遇到困難及挑戰。李迎春稱,上世紀80年代末,由於東江中下游河道河床嚴重向下侵蝕,至1995年冬季期間,東江的二三期均出現抽水困難的情況。
隨着香港人口的快速增長,為提升供水量和解決抽水問題,東深供水工程於上世紀70、80、90年代,先後進行了多次改擴建工程。1996年12月,廣東省政府決定興建太園抽水站,1998年即告落成投產,徹底解決了東江取水困難的問題。
進入二十一世紀,為進一步提升供水量,東深供水工程2000年至2003年開展了全面改造。改造完成後,項目供水量由建設初期的6800萬立方米大幅提升至24.23億立方米,供水量提升逾30倍。
為香港繁榮穩定提供保障
李迎春憶述,改造工程所經地段位於東莞最繁榮的地方,“由於當時管道工程是採取‘上天落地’的方案,因此對技術的要求就非常高”。他指,該次工程不僅採用全封閉輸水管道,實現“清污分流”,亦引入了綠色環保元素,有利於生態環境。
過去30年,東深供水項目除了不斷“擴容”,亦致力於在原水進入水庫前預先進行處理。李迎春稱,為確保達到穩定運行以及提升水質的目標,粵海水務於2020年啟動了生物硝化處理工程廊道設施更新,目標是用3至5年時間提升預先處理供水水質的效果。
隨着國家步入新時代,粵海水務堅定貫徹粵海集團有關工作部署,傳承紅色基因與光榮使命,堅持“一流工程、一流技術、一流管理”,延續過去60年不間斷地對港供水,為香港特區繁榮穩定提供了重要的供水保障,並以實際行動書寫了“源源東江水,深深粵港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