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成功啟示大 品牌盛事常創新-紫荊網

書展成功啟示大 品牌盛事常創新

日期:2025-07-23 來源:香港商報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一年一度的書展22日結束。受累十號風球襲港,周日放假無奈要閉館一天,多少打亂了原本參觀書展的計劃,共吸引約90萬人次入場,較去年少了一成,但考慮到展期由7天減至6天,日均入場數字其實不跌反升。主辦方於颱風翌日宣布延長開放時間,一定程度上也有助滿足書迷需要,調查顯示人均消費亦微升至918元,換言之短短幾天已帶動逾8億元的消費。堪稱常青樹的香港書展亦為“盛事經濟”帶來啟示——盛事無疑是吸客和留客的重要載體,盛事品牌亦須持續創新不斷優化,各盛事間也應探索更好聯動協同發展。

盛事經濟的一大功能,乃是吸引境外旅客來港,同時挽留市民在港消費。香港書展不單是市民的“年度必去”盛事,舉行期間親友交談都會問到“去了書展嗎”,每年並吸引不少旅客專程來港,蹭蹭這個華人文壇盛事的熱度。過去一段時間,北上消費及出國外遊成為熱話,坊間常云每逢周末或長假期時,香港都會人去樓空、消費力肥水流向他田;由書展到其他盛事,一方面可逆向吸引旅客前來,另方面也可令市民留港消費,尤其是書展所涉人流眾多,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計,於暑假期間舉行無疑效益更大,非但有利附近餐飲零售的生意,多了旅客和市民在港,不論旅遊區抑或住宅區均可受惠得到。香港盛事一浪接一浪,所吸引和挽留到的人氣自然愈盛,也愈能夠帶動整體市道旺上加旺。

經營好各盛事品牌,盛事香港的招牌必然更亮。許多年來,香港書展的IP早就衝出香港。賴以成功的一點,就是持續經營、恒常年度舉行,一直深耕細作,自然容易開花結果。其他盛事亦應如是,不宜偶一為之,而應常態定期舉行,品牌效應才可壯大起來。另外書展也有創新改革,積極應變求變。於今新時代下,電子書對傳統實體書的威脅加大,何況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知識來源或娛樂平台,但書展地位仍然屹立,理由正正在於不斷適應市場所需。不必諱言,逛書展已不限於書迷看書買書,而是作為集消閒、娛樂、文化等等於一身的“假日好去處”,許多家長攜同子女入場。其中,書展每年主題既是年年精選,今屆以飲食文化和未來生活為題,固然貼地跟市民喜好同步,而場內場外共舉辦逾620項文化活動,除新書發布外,還有作家講座、簽書會等,甚至請來當時得令的KOL紅人,另外又設兒童天地活動,更切合當前着重真人接觸的“體驗式”潮流,要求並鼓勵親身出席參與。由演唱會等表演,到運動競投比賽,以至各式展覽、嘉年華、美食活動等,同一體驗原則也適用於舉辦或籌辦其他盛事。

各盛事之間加強聯動,還可產生“1+1>2”的效果。書展會場附近,同時舉行運動消閒展和零食世界,既標誌了盛事擴展到書展以外其他範疇,入場人士可以“一程多站”同時逛逛不同展覽;書展展期前後,亦有其他盛事在港展開,譬如今日起啟德體育園便將舉行“香港足球盛會2025”,來港旅客亦可“一程多站”同時參與不同盛事。一個盛事的效應已經很大,多個盛事的協同效應更是倍大,旅發局今年便打造出“盛夏派對”新IP,正正把多個盛事結合起來推廣。百貨應百客,盛事愈多兼愈多元化,定能夠吸引到旅客來港及市民留港參與繼而消費。

香港盛事日益有聲有色,有利經濟社會發展,當然也是市民之福。

來源:香港商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安濤 校對:江心雨 監製:連振海
澳門舉行多項慶祝活動迎十五運會倒計時100天
天文台發出黑雨警告
“錨”定Web3.0未來峰會記者會在港舉辦 搶抓數字經濟新機遇
香港《穩定幣條例草案》今日正式生效 陳茂波《紫荊》專訪詳解穩定幣發展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