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中美雙方商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將於7月27日至30日赴瑞典與美方舉行經貿會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也證實下周將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與中國官員會晤。此次會談被視為延續此前瑞士日內瓦和英國倫敦會談的成果,備受全球矚目。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張家棟23日對香港中通社表示,三次會談均選在第三方國家,體現了中美對話的平等性和對等性。選擇斯德哥爾摩作為會談地點,延續了日內瓦和倫敦的中立屬性,顯示雙方希望在不受地緣政治干擾的環境中展開建設性對話。瑞典作為中立國,在國際事務中享有較高信任度,為會談提供了理想場所。
張家棟認為,第三輪會談的召開本身即表明中美經貿問題具有“可妥協性”。相比首輪會談證明雙方“可以談”,第二輪聚焦細節,第三輪則更深入具體議題,涉及貿易結構、關稅安排及長期合作機制。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透露,此次會談將重點討論延長90天關稅“休戰”期限,這不僅為雙方爭取更多談判時間,也為全球經濟穩定提供了緩衝期。
延長“休戰”期限並非意味著雙方無法在8月12日的90天關稅“休戰”最後期限前達成協議,而是反映了經貿談判的複雜性和長期性。張家棟強調,中美之間的全局性貿易談判難以短期內達成全面協議,框架性或原則性共識更為現實。這種共識不僅依賴談判桌上的對話,還需在雙方互動中逐漸形成。斯德哥爾摩會談的目標之一,便是通過高層磋商機制,為未來更穩定的經貿關係奠定基礎。
除關稅外,斯德哥爾摩會談可能涉及更廣泛的議題,但具體範圍取決於談判代表的身份。若僅限於商務部門,討論將聚焦經貿領域;若有外交或安全官員參與,則可能觸及科技競爭、供應鏈重構等議題。張家棟指出,當前中美關係以“關稅掛帥、貿易掛帥”,經濟問題是雙邊關係的核心,其他議題如外交或安全相對次要。因此,斯德哥爾摩會談的成果將直接影響雙方經貿合作的深度與廣度。
此次會談也被視為中美元首會晤的潛在鋪墊。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地時間22日表示,已收到中方邀請,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訪華,並強調與中國關係“非常良好”。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23日在回應記者提問時表示,希望美方同中方一道,落實兩國元首通話達成的重要共識,發揮中美經貿磋商機制作用,在平等、尊重、互惠基礎上通過對話溝通增進共識、減少誤解、加強合作,推動中美關係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
張家棟認為,第三輪會談的成果將為元首會晤提供重要基礎。無論是否涉及更廣泛議題,會談的進展本身即是對中美關係穩定性的肯定。
外界估計,特朗普可能於10月底赴韓國參加APEC峰會前後訪華,故此斯德哥爾摩會談的成功與否,不單是延長90天關稅“休戰”期限這麼簡單,還將直接影響元首會晤的議程設定與預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