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遺產大戰 渡險灘引為鏡鑒-紫荊網

娃哈哈遺產大戰 渡險灘引為鏡鑒

日期:2025-07-24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 屠海鳴

最近,“娃哈哈”遺產紛爭成為香港和內地的熱點話題。該案將於8月1日在香港高等法院進行聆訊,性質是宣佈決定,估計時間只有5分鐘。

娃哈哈前董事長、知名企業家宗慶後於2024年2月25日去世。三位原告自稱宗慶後的子女,分別是:Jacky Zong(宗繼昌)、Jessie Jiele Zong(宗婕莉)、Jerry Jisheng Zong(宗繼盛),兩個被告為Kelly Fuli Zong(宗馥莉)(第一被告)和Jian Hao Ventures Limited(第二被告,一家在英屬維京群島註冊的公司)。

三原告同時在杭州起訴宗馥莉,綜合在香港和杭州兩地的起訴情況,遺產爭奪戰的焦點有三:一是香港匯豐銀行賬戶內約18億美元的離岸信託資產,二是娃哈哈集團29.4%的股權(市值超200億元人民幣),三是娃哈哈股權的平等繼承權,涉及總額約350億元人民幣。

宗馥莉與幾個私生弟妹的家產之爭,鬧得沸沸揚揚,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一度高居搜索熱度榜。前不久,杭州市上城區財政局成立專班介入處理,這場糾紛已從家族內部權力博弈演變為牽動國資、市場與公共利益的風暴。

企業越大,風險越大,尤其是在“交班”的時候,堪稱“渡險灘”。娃哈哈遺產大戰折射出的深層次問題,值得企業和商界人士引為鏡鑒。

“混而可控”如何實現?

歷史上無論是商海豪門,還是文人雅士,家產爭奪風波有很多,一場商業帝國的遺產爭奪戰,令普通民眾看了一場“宮鬥”大戲,給人的印象是,娃哈哈是家族式的私營企業。

然而,娃哈哈集團屬混合所有制企業。從股權結構看,杭州市上城區文商旅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持股46%,宗馥莉持股29.4%,職工持股會持股24.6%。

從理論上講,國資佔大頭,擁有絕對話語權。但實際上,在宗慶後時代,娃哈哈一直採用的是“強人主導+國資托底”的模式,宗慶後生前所持有的29.4%股份,加上職工持股會持股24.6%的股份,合共達到54%,擁有更大話語權,國資大股東則不插手經營、不參與管理,僅作為“隱形投資人”存在。

遺產紛爭亮出了娃哈哈的家底。據媒體報道,娃哈哈的“體外公司”規模遠超“集團本體”。據媒體披露的數據,兩年前,境內“娃哈哈系”總資產為370.47億元,淨利潤47.67億元;國資參股的娃哈哈集團資產總額僅為58.07億元,佔整個“娃哈哈系”總資產的15.67%,營業收入僅佔2.74%;淨利潤僅1871.28萬元,僅佔0.39%。

這種“體外循環”模式使國資分紅微薄,而宗氏家族通過關聯交易控制了集團大部分收益。

“混合所有制”在內地是佔比相當高的一種所有制模式。推行這種模式的初衷,在於把所有者、經營者的利益捆綁在一起,“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然而,娃哈哈模式顯示,作為最大“所有者”的國企,收益並非“旗鼓相當”;身兼“所有者”和“經營者”雙重身份的一方,收益卻不容小覷。

如何做到“混而可控”?這是一個重大課題。而在當下內外經濟壓力劇增的特殊背景下,民營經濟發展只可用“補藥”,不可用“瀉藥”。如何定性和處理娃哈哈“體外循環”模式?這個問題變得非常敏感,需要把握好分寸。

“二代接班”如何平穩?

內地改革開放已經四十多年,第一批創業的民營企業家,如今或陸續離世,或垂垂老矣。不論是功遂身退,還是急流勇退,“二代接班”進入了高峰期。接班問題處理不好,將會導致“大廈傾覆”。

娃哈哈是一個成功企業,宗慶後、宗馥莉不僅在企業發展上勞苦功高,而且在履行社會責任上,也貢獻不菲,受人尊敬。遺產紛爭暴露出的問題,其實是許多民營企業共性。

其一,企業治理模式存在缺陷。宗慶後在世之時,“強人效應”掩蓋了企業的所有矛盾;宗慶後去世後,“強人主導”模式突然崩塌,娃哈哈出現治理真空。去年,宗馥莉和娃哈哈的高層就曾經出現分歧,她“以退為進”,最終重新上位。如今,又鬧到如此地步。這說明,“強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強基”才是根本!企業要保持基業長青,必須探索既能保持凝聚力、決斷力,又能激發創新活力的企業治理模式。

其二,“民企一代”法律觀念普遍較弱。被稱為“聰明了一輩子”的宗慶後,生前未對子女權益作法律切割,造成身後恩怨紛爭。這僅是其中一例。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第一代民營企業家,身處劇烈的變革時代,是在沒有路的地方闖出了一條路,許多時候行走在法律邊緣,有些人甚至可稱為“亂世英雄”,不少人的法律觀念還不是很強,忽視以法律手段處置遺產,對企業的傳承也缺少長遠規劃。

其三,兩代人觀念衝突。宗慶後生前曾多次表示“不辭退任何員工”,認為員工只要不違法違紀,企業就沒有理由直接開除。他強調能力差異可通過崗位調整解決,而非簡單辭退,主張通過合理用人機制實現人盡其才,該原則在娃哈哈內部形成不成文規定,尤其對45歲以上員工有特殊保護。宗馥莉接班後,則按照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大刀闊斧地改革,對那些曾經為娃哈哈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的元老也不例外,引發了企業內部的振蕩。

如何正確評價民營企業家?

娃哈哈遺產紛爭公開後,隨著各種爆料出現在媒體上,一時間真假難辨,也引發對宗慶後評價的爭議。民營企業家創造財富、提供就業、貢獻稅收,在自己富起來的同時,也帶動了一批人致富,為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們系統梳理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的特質,他們普遍以“經濟創造力、社會責任感、管理制度化”的狀況和境界,成為當今社會的重要塑造者,他們中有一批令人敬佩的代表人士。評價民營企業家這個群體,應該突出其特點和對社會的特殊貢獻,不應把重點放在私生活上。

2025年2月17日,習近平主席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在論述“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時,對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定位做了精準表述,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中國式現代化的促進者”。

中央對民營企業家的厚望,集中體現在兩句話“富而思源、富而思進”。所謂“富而思源”,就是要時刻想到自己是怎麼富起來的,飲水思源、感恩社會、回報社會。所謂“富而思進”,就是富裕之後要積極進取,不能“躺平”,更不能“敗家”,要把企業做得更好,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無論宗慶後遺產紛爭的結局如何,都要警惕網絡上的“道德批判”走向另一個極端。娃哈哈遺產大戰,不能僅僅當成“宮鬥”大戲來看,也不能當成“道德法庭”。

宗馥莉作為娃哈哈的繼任者,代際差距造成的“理念鴻溝”,必然會打破原有的格局,給企業內部帶來衝擊。這也許是矛盾爆發的導火索。而這正是許多企業“交班”過程中都會遇到的,不能對宗馥莉求全責備、評頭論足,只有全社會都客觀全面地認識新時期中國民營企業家的角色、貢獻和財富來源,才能打消民營企業家的顧慮,全面提振民營經濟信心,推動中國經濟繁榮發展。

娃哈哈遺產大戰是一面鏡子,照射出了許多深層次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分門別類來觀察分析,舉一反三,其引發的思考,也值得香港企業和商界人士重視。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安濤 校對:郭孟琦 監製:連振海
澳門舉行多項慶祝活動迎十五運會倒計時100天
天文台發出黑雨警告
“錨”定Web3.0未來峰會記者會在港舉辦 搶抓數字經濟新機遇
香港《穩定幣條例草案》今日正式生效 陳茂波《紫荊》專訪詳解穩定幣發展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