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西區頻繁發生地面下陷事故,引發居民和中西區區議員的高度關注。根據路政署數據,過去三年中西區共發生10宗地陷個案,路政署和相關部門已針對每宗個案作出處理。區議員指出,地陷問題多與水土流失有關,尤其在雨季更為嚴重,呼籲政府加強預防性巡查及採用新技術,避免事故發生後才被動維修。

地陷黑點頻現 議員關注維修質量
中西區區議員劉天正接受《港紙》訪問時表示,地陷問題在該區尤為嚴重,尤其是石塘咀及德輔道西一帶,部分路段甚至每隔一兩年就會發生路陷。他舉例指出,香港大學站B1出口對出的馬路及德輔道西一田超市對出位置,均是地陷黑點。
“地底水土流失往往難以察覺,等到路面塌陷時,損害已經造成。”劉天正建議政府分析過去10宗個案的關聯性,並針對高風險區域制定預防措施。
區議員楊學明則關注路政署的驗收標準。他指出,今年4月初石塘坊對出一處地陷位置,路面物料仍相當新淨,顯示維修工程完成不久,但底部結構可能未妥善處理,導致短時間內再次下陷。

居民憂安全 促請政府正視
地陷問題不僅影響交通,更威脅居民安全。有駕駛者表示,擔心行經高危路段時遭遇地陷,希望政府加強警示及即時通報機制。
石塘咀居民李女士指出,近年地陷事故增加,雨季時尤其擔心:“其實港島道路狹窄,人流及車流量卻十分高,今年4月地陷沒有造成傷亡是萬幸,希望政府能正視相關路面安全的檢測。”

路政署:試行透地雷達技術 加強巡查
路政署回應稱,過去10宗地陷個案地點並不重複,成因包括公用設施故障、排水系統問題及建築活動等。他強調,署方在施工期間會派員監督,並按標準驗收。為加強預防,路政署今年開始試行“車載透地雷達”技術,透過非開挖方式檢測地下狀況,提早識別潛在風險。該技術將於下半年在中西區推行,主要針對繁忙及高風險路段。此外,署方亦會定期巡查排水系統,並在雨季前加強檢查易水浸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