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配合教育局最新公布的《小學英國語文課程指引》,海怡寶血小學透過減少默書頻率、加強價值觀教育及推動多元化趣味學習,開創中、英文學習新路向。校長林淑操在接受《港紙》專訪時表示,學校已率先調整評估政策,減少機械化操練,並將國家安全教育、跨學科閱讀及電子學習融入課程,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與正確價值觀。

從機械默寫到趣味評估
過往小學英語科、中文科以頻繁默書為主要評估方式,學生需背誦大量課文和單詞,承受沉重壓力。2023年以來,海怡寶血小學致力優化默書政策,進一步減少默書的頻率,並採用更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方式,如看圖填詞、句子填空、電子遊戲等多元形式。
“以前要背整篇文章,但考試只默幾句,溫習量很大。現在只需記重點詞彙,輕鬆多了。”四年級學生林昕玥分享她的學習體驗。三年級學生陳毅峯則興奮地表示:“用Bingo比賽串英語生字,贏了有小禮物,學習變得更有趣。”該校英文科主任張嘉麗透露,學校特別設計了“串字奧運會”等活動,學生透過平板電腦進行分組競賽,外籍教師更開發專屬拼音網站,讓學生能隨時隨地反覆練習,強化自主學習能力。
價值觀教育自然融入英語課堂
新指引的另一重點是將價值觀教育有機融入英語課程。海怡寶血小學透過故事閱讀、角色扮演等生動形式,引導學生討論品德情意。例如在教授交通工具單元時,教師巧妙結合香港電車歷史,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高年級則透過小組辯論,探討網絡安全等議題。
學校家教會主席陳生以自身三名子女的學習經歷為例,見證了教學模式的積極轉變:“大女兒當年主要靠抄寫死記,二女兒學習融合了傳統和活潑方式的混合體。現在小兒子主要是用趣味的學習法,例如如何拼字、想像、圖片,以及如何在不同的平台上引導他,投入度明顯提高。”他特別強調,新教學方法注重實際應用能力,如透過“偏旁識字”學習中文、運用拼音規則記憶英文生字,效果遠勝傳統的機械式操練。

科技賦能打造沉浸式英語環境
為營造理想的英語學習環境,海怡寶血小學善用科技與生活化教學的結合。學校開發了校本電子學習平台,針對不同年級學生設計適齡內容:低年級透過生動動畫學習拼音,高年級則透過填空遊戲掌握文法技巧。此外,學校定期舉辦“英語周”活動,學生完成閱讀任務後可獲得獎勵,大大提升學習動機。中文科主任姜燮文介紹,教師會根據班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難度。例如“第一、第二能力班”採用“圖配詞”的方式,而“平均班”則需要理解完整句子後填寫關鍵字。這種差異化教學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節奏中進步。
家校協作共創語言學習新體驗
家長林太分享了她觀察到的改變:“減少默書後,親子關係改善許多。現在我們有更多時間一起觀看英文影片、玩字卡遊戲,學習變得輕鬆愉快。”林淑操強調,未來將進一步加強跨學科英語教學,如在STEAM課程中融入英語協作任務,同時深化家校合作,鼓勵家長透過日常指令、英文兒歌等方式,幫助孩子自然鞏固語言能力。
學校還特別重視外籍教師的配置,尤其是在低年級階段,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自然接觸地道英語。跨學科英語教學的推行,如以英語進行STEAM課程教學和團隊合作,使語言學習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

平衡趣味與成效的教育新挑戰
記者了解到,初期曾有家長擔心“不默書就不識字”。但實際情況是,學生的識字率並未因改革而下降,反而學習興趣有所提升。中文科以“趣味識字”取代傳統抄寫,透過圖片聯想字形、生活化例句挑戰題等方式提升學習興趣;英文科則推行“跨課程閱讀”計劃,有效擴充學生的詞彙量。
林淑操指出,學校將定期檢視政策成效,並加強教師專業培訓,確保在保持學習趣味性的同時,不忽略基礎能力的培養。學校計劃進一步優化跨學科教學,持續推動英語實踐活動,如戲劇表演和主題閱讀計劃,全方位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