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80周年 香港同學遊冉莊-紫荊網

抗戰勝利80周年 香港同學遊冉莊

日期:2025-07-27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抗戰勝利八十年,地下長城天下傳。7月18日,聞名遐邇的河北省冉莊地道戰遺址,迎來了一批遠道而來的客人——由香港民青局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資助,香港保定海外聯誼會主辦的香港青年交流團。

華北平原,七月的烈日炙烤着大地,氣溫計水銀柱直逼38度,但是比38度高溫更熱的是同學心中激盪的愛國激情。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在這個特殊的歷史節點,香港同學跨越千山萬水,觸摸那段全民抗戰的烽火歲月。

地下長城,抗戰奇觀。走進地道戰遺址區,暑熱瞬間被陰涼取代。香港同學們跟隨講解員的腳步,彎腰進入僅容一人通行的地道入口。“大家看,這就是‘地下長城’的一部分。”講解員悅耳的聲音在地道中迴盪,“抗戰時期,冉莊人民挖的地道長達三十多華里,戶戶相連,村村相通。”

地道內燈光昏黃,土壁散發着潮溼的氣息。楊梓穎小心翼翼地觸摸着牆壁上的挖掘痕跡:“簡直不可思議!這麼狹窄的空間裡,老百姓一手拿槍一手拿鎬,真是太神奇了。”

地道網絡錯綜複雜,設有會議室、儲藏室、休息處,甚至還有防止敵人放毒的卡口和翻板。行至一處隱蔽的射擊孔前,導遊停下腳步:“看這裏,民兵可以從暗處觀察和射擊敵人,敵人卻找不到攻擊目標。”香港同學們輪流湊近觀察,嘖嘖稱奇。

“這就是人民戰爭!”交流團義工林岳勲感慨道,“沒有飛機大炮,老百姓用鐵鍬土筐創造了戰爭奇蹟。”

土造兵器,見證智慧。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內,陳列着抗戰時期的步槍、鐵鍬、土筐、小推車、自制炸藥等實物,無聲訴說着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

“這是民兵自制的‘木製大炮’。”講解員指着一個形似炮管的展品介紹,“他們在鐵桶外包上木板,夜裏推到敵人據點附近放鞭炮,嚇得日僞軍整夜不敢閤眼。”展廳裡響起一陣會心的笑聲。

交流團中軍謎不少,殲20飛機、PL-15空空導彈、191遠程火箭炮等國產現代化武器讓同學們津津樂道,一位同學還將自己參觀山東艦拍攝的照片與同學們分享,他深情地說,“看完山東艦,再看土炸彈,我的眼淚差點掉下來。”從土製武器到國之重器,強烈的歷史縱深感衝擊着每個人的心靈。

“抵禦外侮、全民抗戰,這就是抗戰精神最有力的傳承!”交流圖成員曹銘傲同學如是說。

穿上軍裝,打卡拍照。“快來幫我拍一張!”體驗區裡,穿上灰色八路軍軍裝的香港同學們興奮地尋找最佳拍攝角度。祝瑒、羅如伶、楊梓穎、王凌一四位同學特意選擇在牲口槽地道口前打卡——這裏是電影《地道戰》的經典場景。

香江青年,心靈震撼。行程接近尾聲,同學們圍坐在紀念館外的槐樹下分享感悟。這棵大樹是電影《地道戰》中抗日英雄高老忠拉響手榴彈犧牲的地方。

“以前在書上讀地道戰故事,覺得像傳奇故事。”高俊楊率先發言,“但當我真正彎腰走過那些低矮的地道,觸摸到凹凸不平的挖掘痕跡,才明白這是血肉之軀創造的抗敵智慧。”

余曉朗舉起手機展示剛拍的照片:“我要把這些照片帶回去給爺爺看。他常說香港的年輕人不懂國家歷史,現在我可以告訴他:我們懂了!”

香港京冀交流團隨團退休高級督察洪大偉先生見證了這些天孩子們的成長和變化:“這些孩子來時帶着觀光遊玩的心態,離開時卻帶着沉甸甸的家國情懷。讓香港同學多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多了解祖國的歷史文化,對他們的成長和成才具有重要意義。這樣的活動我們以後還要更多地組織。”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李博揚 校對:郭孟琦 監製:張晶晶
澳門舉行多項慶祝活動迎十五運會倒計時100天
天文台發出黑雨警告
“錨”定Web3.0未來峰會記者會在港舉辦 搶抓數字經濟新機遇
香港《穩定幣條例草案》今日正式生效 陳茂波《紫荊》專訪詳解穩定幣發展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