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日,海關總署數據顯示,7月當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9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6.7%,創年內新高。前7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5.7萬億元,同比增長3.5%,增速較上半年加快0.6個百分點。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表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面對複雜外部環境,外貿運行保持向上向好勢頭。專家指出,中國的外貿外部環境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壓力,中國外貿企業通過“搶出口”及拓展新興市場等措施穩外貿,7月當月進出口數據超出預期正凸顯了中國經濟的韌性。
出口額、進口額分開來看,前7個月,中國出口15.31萬億元,同比增長7.3%;進口10.39萬億元,下降1.6%,降幅較上半年收窄1.1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7月當月進出口表現十分亮眼。其中,出口2.31萬億元,增長8%;進口1.6萬億元,增長4.8%。進出口規模穩中有增,質量優中有升,進出口總值(3.91萬億元)更是刷新了月度歷史次高的紀錄。在進口貿易中,像金屬礦砂、原油等重要原材料的進口量明顯增加;食品、體育用品等一系列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產品,進口也是兩位數增長。
灣區內地9市進出口增4.7%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自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以來,大灣區內地9市累計進出口值突破50萬億元,達50.67萬億元。今年前7個月,大灣區內地9市進出口5.2萬億元,增長4.7%。粵港澳大灣區開放程度高、經濟活力足、外貿韌性強,已成為中國外貿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前7個月,大灣區內地9市出口了中國近七成的數字照相機、超八成的3D打印機,進口了中國超四成的存儲器、超六成的電腦處理部件。
專家:中國外貿展現不可替代性
商務部學術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白明對香港文匯報表示,7月當月進出口數據超出預期,創下年內新高,凸顯出中國經濟的承壓能力。今年以來,中國的外貿外部環境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壓力,特別是美國發起的關稅威脅,給中國外貿發展造成了很大困擾。
白明提醒,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關稅制裁暫停的間隙,中國外貿企業通過“搶出口”、“搶進口”策略,最大限度減少對美貿易損失。同時,也在積極拓展歐洲、東南亞等其他市場。“這是我們穩外貿的小訣竅之一,當然,前7月的進出口成績,也離不開加快內外貿一體化、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等相關政策的支持。”他說,上述舉措不僅抵消了相當一部分中美貿易下降的負面影響,反而推動進出口數據逆勢增長。
白明說,與前幾年不同的是,中國製造已經在國際分工中佔有主導地位,這種深度嵌入的產業分工格局並非短期能夠改變。更何況,中國近年來的進出口貿易競爭優勢越發突出,比如在機電產品、新能源設備等領域的優勢持續強化,外貿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數字化轉型不斷提升競爭力等,這使得“去中國化”的成本越來越高。因此,儘管面臨外部壓力,中國外貿仍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