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書雲中來,尺牘傳深情。
習近平主席曾在2022年覆信“里斯本丸”號倖存者家屬,在信中提到:1942年中國浙江省舟山漁民英勇營救“里斯本丸”號船英軍戰俘的感人事蹟,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盟友並肩作戰、共同抗擊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見證,也是兩國人民結下深厚情誼的歷史佳話。
今年,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這段中英友誼的歷史佳話也在浙江舟山東極島上續寫着新的故事。
“我父親的願望成真了”
丹尼斯·莫利先生生前是“里斯本丸”號最後一位倖存者,他最大的願望,就是為勇敢的中國漁民建一座紀念碑。丹尼斯·莫利說,中國漁民是真正的英雄,沒有他們,他不會活下來。
2022年5月,莫利先生的女兒丹妮絲·維尼致信習近平主席。
尊敬的習近平主席:
1942年舟山漁民的英勇事蹟不朽。我由衷地希望在那裏也能建一座紀念碑,讓我的家人和英國的朋友們可以去那裏,向英勇的漁民和800多名葬身大海的英軍士兵致敬。
2022年8月,習近平復信“里斯本丸”號船倖存者家屬。
我曾在浙江工作,多次去過舟山,對這段歷史很熟悉,也深受感動。2015年我訪問英國時專門講了這個故事。舟山人民也始終銘記和珍視這段歷史,當地建有“里斯本丸”營救事件紀念館、東極漁民營救英俘遺址紀念石碑。對於你來信提出在舟山建立“里斯本丸”號營救紀念碑的設想,我已指示有關部門進行研究。
收到習主席覆信,丹妮絲·維尼熱淚盈眶,“習主席說他會仔細研究此事,他真的言出必行。紀念碑建成了,我非常感謝他。”

2024年12月,由中國美術學院團隊設計與製作的東極漁民營救英俘紀念碑在浙江舟山落成。紀念碑整體長4.5米、高1.8米、寬1.7米,重量約為1噸,選取海軍銅作為材料。
造型以粗獷的岩石為基礎造型,模擬驚濤駭浪拍擊礁石與船隻的場景,凸顯救援之艱,極具視覺感染力。碑體左側刻中英雙語碑文——“東極漁民營救英俘紀念碑”,標“大愛無疆海岳流芳”八字,以及事件銘文。

丹妮絲·維尼激動地說:“我父親的願望成真了。紀念碑上兩隻手緊緊相握,非常形象,寓意着漁民從大海中拉起英軍士兵。我們的後代都可以來這裏悼念,牢記先輩的犧牲和營救者的英勇,後輩們也會因此感到驕傲。”
“中國漁民很守信 始終沒有把我們交出去”
“里斯本丸”營救事件紀念館負責人梁銀娣同樣是東極漁民的後代,她的外公參與了當年海上營救英俘的事件,她講述道,她的外公有4個兄弟,總共有2條船,總共救了26個出去。

梁銀娣回憶,“那時候是搖着櫓去救,救上來第一船運過來了,第二次又去救,我覺得漁民很勇敢。我從小就聽外婆經常講,看到英軍上來後那麼餓,就燒了地瓜粥給他們吃。”

“我爸爸會講當年小孩洞隱藏三個戰俘的故事。”梁銀娣說,有三個英國人比劃着讓漁民把他們隱藏起來,“大概藏了五六天,其中一個英國人的回憶錄裡寫道,‘中國漁民很守信,日本人來了四次,差一點要查到那個洞,但中國的漁民始終沒有把我們交出去’。”
三名英俘後經多方轉移到達重慶,通過重慶電台將“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真相公諸天下。

“我的職責之一是確保這一事件永遠不被遺忘!”
半個世紀以來,得益於兩國無數友好人士的辛勤付出,中英關係不斷前進。
近年來,中國浙江舟山與英國倫敦兩地多次舉辦民間交流活動。
簡·克萊門茨是“里斯本丸”營救事件英軍戰俘後代,“里斯本丸”沉沒時,她的叔叔肯尼思·T·霍金森就在那艘沉沒的船上。她一直與“里斯本丸”倖存者家屬及逝者家庭保持聯繫。
今年5月,簡·克萊門茨和她的兒子來到東極島,並專門學了“朋友”這個詞的讀法,她說:“我想讓他體驗這裏的文化、熱情好客的人民以及我們已經建立的友誼,他將會延續我們的故事。”

簡·克萊門茨的兒子羅伯特·蓋奇·加賽德:中國漁民本不必冒着生命危險,冒着被射殺的危險出海救人,但他們還是做了。我和我的媽媽以及整個家庭都非常感激他們。
在英國,當人們談論二戰時,一切似乎都集中在二戰歐洲勝利日、歐洲和德國,很少有人談論發生在亞洲、中國的抗戰。“我作為‘里斯本丸’紀念協會的一員,我們的職責之一,就是確保這一事件的歷史永遠不會被遺忘,其中一部分是通過教育來實現。”
簡·克萊門茨說,“我們希望建立一座有生命力的紀念碑,希望能激勵一代又一代人,讓這種聯繫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