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能永遠走平坦大道,必須跨越崎嶇山路,唯有堅毅,不怕勞苦,才有光輝未來。”這是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以下簡稱“教聯會”)主席黃錦良一直堅守的信念,年輕時經常攀山涉水到內地偏遠山區學校義教的他,見證着國家的發展和變遷,深信只有通過親身體驗才是認識國家和培養國民身分認同最有效的方法。十多年來,他孜孜不倦,推動本港學校與內地學校交流,促進彼此的聯繫之餘,讓年輕一代擁抱祖國的山河,加深對國家的了解。黃錦良是教聯會主席,亦是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學校的校長。早在中學時代,他已立志獻身教育事業。“當時我在漢華中學讀書,校舍位於堅尼地城的青蓮台,環境雖然狹小,師生關係卻相當要好融洽,猶如大家庭一般。老師不但言傳身教,亦十分照顧學生。”這份關愛之情令黃錦良深受感動,決心以他們為榜樣,日後投身教育事業,樹人育才,貢獻國家。大學畢業後,黃錦良在一所天主教堂區學校開展教育生涯,實踐抱負。除了傳道授業,還積極在校內倡議和推動香港-內地交流。印象最深刻一次,黃錦良組織了一個專為教師而設的深圳交流活動。“當時正值千禧年代初,不少同工尚未踏足過內地,當他們親身體驗過深圳的環境,驚嘆國家的發展,一改以往對內地的主觀印象。”後來,他又促成任職的學校與一所廣州市學校結為姊妹學校,成為天主教堂區學校中的首例。推動黔港學校兩地交流2000年,黃錦良加入教聯會,一直關注會務的發展,特別是會方協助當時教育統籌局(教統局)穿針引線的“姊妹學校計劃”。該計劃旨在替本地學校物色合適的內地學校以結為姊妹學校,藉着兩地師生定期交流互訪,增進彼此之間的聯繫。計劃一直聚焦廣東省,以促成粵港澳學校的連結為目標。及至2011年,黃錦良成為教聯會理事會成員,在其努力耕耘下,“姊妹學校計劃”的版圖延伸至廣東省以外的地方。位於西南部的貴州省,更是他重點開拓的地區。“相對於廣東、福建等沿海省市,貴州可給予學生截然不同的學習體驗。除認識國情,當地還有許多世界級自然遺產,近年在環保、大數據和高科技等方面亦有長足發展。更重要的,是貴州屬多民族共融的地方,可接觸到不同族裔的文化,豐富眼界和人生閱歷。”黃錦良早在大學時代便已踏足貴州,每逢假期便跑到紫雲縣水塘鎮的洞中小學作義教。當地位處貴州省西部,是當時全國最貧困的山區之一。學校建於山脈上中下三個洞穴的中間,位置偏僻,校內設施簡陋,物資相當匱乏。“每次探訪該校都要徒步數小時跨越多個山頭,校內學生更不惜每天翻山越嶺來上課。縱然環境欠佳,仍無損他們對學習的熱情。”這種對學問的熱切追求,深深打動了黃錦良,促使他多年來積極關注和推動貴州省教育的發展。過去八年間,黃錦良充分運用在當地建立的人脈和網絡,通過“姊妹學校計劃”,成功促成了70多所香港和貴州的學校結為姊妹學校。“我們的目標是每年配對五對學校,即使在2019新冠疫情期間,工作仍未有暫停。”除了教育,黃錦良對貴州經濟、科技,以及其他方面的發展亦相當關注,並作出貢獻,自2018年起更獲委任為貴州省政協委員。毋懼困難 努力耕耘談及參與推動“姊妹學校計劃”的感受,黃錦良形容過程充滿挑戰。“學界最初的反應未算踴躍,部分學校甚至有點抗拒,在招募方面確實遇到不少阻滯。”縱然如此,他卻未有氣餒,繼續努力游說,並邀請曾參與計劃的學校分享成果,讓更多學校認識箇中好處;與此同時,他又通過教聯會向教育局爭取撥款資助,吸引更多學校參與計劃。隨着近年內地及香港融合愈趨緊密,加上學界認識到“姊妹學校計劃”的好處,參與學校的數目持續增加。黃錦良透露,根據教聯會統計,目前有接近900間本地學校(包括幼稚園、小學、中學及大學)參與計劃,與內地學校締結成近3,000對姊妹學校,成績鼓舞人心,同時反映出學界對計劃的認同。他續稱,新冠疫情期間部分學校減少跟內地姊妹學校的聯繫,復常後許多學校希望重新建立關係。“我們未來重點工作之一,就是為學界提供相關的支援。”黃錦良目前除了肩負教聯會的會務,亦是港區人大代表,經常到內地考察、參與會議及調研,就國家發展和港區事務提供建議。要同時兼顧多項要職並不容易,全靠得到學校和教聯會團隊的支持,讓其安心處理其他工作。展望未來,他期望帶領教聯會“做強、做大”,繼續推動教育專業的發展,同時在港區人大工作上作出更多貢獻,說好香港故事。 來源:《明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