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打通境外人士到國內後支付“堵點”新嘗試頻頻出招之際,從中國香港特區“北上”到內地的人士,亦從3月26日起多了一種新選擇。
作為中國香港特區主要移動支付工具之一的“八達通”,於是日正式推出名為“八達通-全國通卡”(下稱“全國通”)的服務。該服務依照“港元充值、人民幣支付”運行方式,可在中國內地多個城市及中國香港特區作為交通工具的支付手段。
在此之前,境外人員或海外人士到內地後,如遇到購物、搭乘交通工具等多頻次支付場景時,除了兌換現金,主要可採用外卡在POS機支付,在微信、支付寶等App直接綁定外卡支付,申領“旅行通卡”支付等電子或移動支付手段。雖花式多樣,但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花錢難”問題。
從今年初至今,國務院及各地政府為解決相關問題的政策不斷推出。例如在2月底時,國務院就審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優化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見》,強調要聚焦外籍來華人員等群體支付不便問題,加強協同配合,加大必要的資源投入,多措並舉打通服務堵點,推動移動支付、銀行卡、現金等多種支付方式並行發展、相互補充。
“內地的移動支付、電子支付生態已經進化多年,對於境外人員來說,目前主要解決思路可以被總結為‘大額刷卡、小額掃碼、現金兜底’。第二種的支付頻次較高,也是各方關注的重點之一。”一位移動支付行業的相關研究人士指出,“但問題仍是大門開了、小門不開。比如刷卡手續費較高、外卡綁定對身份認證要求較多,以及綁卡不成功率高等。每一種支付手段的使用場景,都存在這樣那樣的限制和不足。”
作為新的支付方式之一,前述“全國通卡”其實並非八達通的首次跨境業務拓展。2023年時,主要在深港兩城市間使用的“深港一卡通”推出,已被視作是為便利深港居民互通出行奠定了基礎。在具體的使用場景方面,其不但可以作為交通卡使用,亦可在接受交通卡支付的部分線下店鋪作為支付工具,涵蓋了零售場景。
2023年底,中國香港特區的支付系統“轉數快”亦實現了與泰國的PromptPay系統對接,其能提供跨境二維碼支付互通服務,令相關使用者到泰國後可採用轉數快付款消費,而八達通亦是參與機構之一。
與前述兩種手段相比,目前的“全國通卡”仍強調主要聚焦於交通費用支付。按照八達通卡有限公司在其先導體驗計劃中的相關介紹,“全國通卡”在內地使用時,相關車費金額將以港幣進行結算,但會按該卡的人民幣兌換港幣匯率,從港幣儲值額中扣款。相關儲值限額,則被定為港幣3000元。
具體而言,在標有“交通聯合”的公共交通工具,包括逾336個城市超過3.8萬條公共巴士線,以及48個城市的地鐵等軌道交通鐵路和城市渡輪。這實際上受益於2014年開始的全國交通互聯互通標準。該項目旨在解決一個城市一張卡、地市之間交通卡不能通用的民生問題,實現一卡通行全國。
對於內地到港旅客來說,這一新手段亦有其便利性。例如,2023年時有接近2600萬人次的內地旅客訪港。他們雖可以採用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等手段在港搭乘地鐵和巴士,但不少商戶卻仍只接受現金或八達通卡付款。對於大量並非經常在港使用八達通的內地人士來說,他們在退卡時會受到一些限制。例如卡內餘額高於1000港元、髮卡後90日內退回八達通卡或付款交易只有5宗或以下,均會被收取11港元手續費或餘額1%,以較高者為準。
與之相比,“全國通卡”在此方面的限制相對較少。“‘全國通卡’的推出,是香港電子支付領域的一次突破嘗試,也是香港與內地‘軟聯通’的一個縮影。”香港當地則有媒體在解析新支付手段的意義時指出,“期待八達通等電子支付工具能夠繼續創新、拓展。”
而在前述研究者看來,從目前階段的“全國通卡”的使用場景來看,其在解決匯率問題時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在相關嘗試不斷累積經驗後,是否可考慮增加零售支付場景。“像八達通一樣涵蓋交通、零售和餐飲等範疇。”
貨幣如何兌換及匯率問題,其實正是各類支付工具打通前述支付堵點的核心問題之一。按照前述“全國通卡”的運行細節,其在香港本地可被當成八達通卡使用。在內地拍卡時,則即時將卡內的港幣兌換成人民幣及付款。每次增值時,系統會按當日最新匯率自動更新卡內的匯率紀錄,客戶亦可通過八達通App更新匯率。而匯率計算的有效期,則最多為90日。
據《財經》記者獲悉,參與“全國通卡”發行的相關方之一,為北京握奇數據系統有限公司。3月中旬時,該公司的一位負責人亦向香港媒體透露了一些相關運行細節,例如其在運行時按照相對固定的匯率進行兌換,並非實時動態調整,“由八達通和交通聯合來承擔匯兌過程中的損失或收益。”
此外,該人士亦指出了“全國通卡”作為實體卡在進行小額交易時的一個優勢,就是隱私性。因為其在發行和使用時仿照“八達通”在中國香港特區的使用場景,即不會記錄個人身份信息。
在個人信息認證方面,按照目前中國內地的監管指導,國內的一些支付工具也正在進行試點,境外用戶可以有一定的免身份認證的支付額度,超過才需要認證。
來源: 財經雜誌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