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鳴
周一(2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京同第二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參展參會企業代表座談。
參加座談企業家包括:美國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Tim Cook)、日本住友電工董事長松本正義、泰國正大集團資深董事長謝國民、英國力拓集團董事長鮑達民(Dominic Barton)、美國康寧公司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孟安睿(Eric Musser)等。
這是李強本月第二次與企業家座談。上一次是11月4日,李強在上海同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參展商、採購商代表座談。往前追溯,今年4月17日,李強在廣州同參加第135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的境外採購商代表座談。
細心的人們注意到,李強今年3次與國際知名企業的負責人座談,而庫克今年也是3次來華。在與企業家座談中,李強提及最多的詞彙是“合作”,企業家們談及最多的詞彙同樣是“合作”。
在美國對華實施“脫鈎”、“斷鏈”、“去風險”的背景下,李強頻見庫克等外國企業家,釋放出中國推進“鏈”上合作、攜手共創未來的強烈訊號。
穩“鏈”全球 中國最具實力
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是全球首個以產業鏈供應鏈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在此次座談會上,李強表示,中國將進一步擴大市場准入,歡迎更多外國企業來華開展產業合作,持續為全球產供鏈合作拓展提供廣闊天地。
事實上,放眼全球,中國最具“鏈”接世界的實力。目前中國的產業門類最全,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有工業門類,包括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中國配套最完善,小到螺絲釘,大到航空母艦、宇宙飛船,中國都可以製造;中國製造業規模連續14年居世界首位,佔全球比重超30%。
雖然中國在一些領域尚未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被美國等西方國家“卡脖子”,但論產業鏈的完整性,沒有哪一個國家能與中國相比。近年來,一些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企業撤離中國,轉移到東南亞,但他們很快發現,雖然海運的成本降低了,但產業配套的成本劇增。這一現象,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中國產業鏈的完整性。
不僅如此,這些年來,中國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的地位快速上升,特別是在電子電氣設備等產業領域,中國在研發、製造環節的佔比愈來愈大。
“鏈”上合作 搭建國際平台
得益於擁有完整的產業鏈,中國不僅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而且成為部分產業鏈的“鏈主”,為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強在去年舉辦的首屆鏈博會上提到,共同構築開放包容的產業鏈供應鏈,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和各種形式的“脫鈎斷鏈”。此次座談會上,李強重申了這一立場。
中國立場得到了企業家的積極回應,與去年的首屆鏈博會相比,本屆鏈博會的境外參展商佔比上升到32%,其中歐美參展商佔境外參展商的比重達到50%。
庫克對中國如此感興趣,是因為蘋果全球200家主要供應商當中,逾8成在中國設廠。顯然,在華投資可壓低配套成本。過去5年,蘋果在中國智能製造和綠色製造的投資逾200億美元。庫克的選擇,體現出企業家的理性思維和務實作風。
人們熟知的博覽會,展示的是商品,中國發明的“鏈搏會”展示的是“產業鏈”。比如本屆鏈博會設置了先進製造鏈、清潔能源鏈、智能汽車鏈、數字科技鏈、健康生活鏈、綠色農業鏈6大鏈條和1個供應鏈服務展區。其中,先進製造鏈展區展示了一大批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體現了“新質生產力”的豐富內涵。
人們熟知的博覽會,免不了同類商品“同台競技”、甚至“競相殺價”的現象。鏈博會則體現出“合作共贏”的鮮明特徵,參展企業為合作而來,到這裏尋找全球最佳的“拍檔”。因此,“供應鏈”也被稱為“共贏鏈”。
既然是“共贏鏈”,愈來愈多的企業也選擇“組團參展”。比如,本屆鏈博會上,在智能汽車鏈展區,博世與小鵬汽車、力拓集團和中國寶武鋼鐵集團,4家中外企業組成聯合展台,展示了從原材料、零部件供應到整車製造的汽車產業供應鏈上下游協同與合作。
順着“鏈條”尋合作夥伴,這完全符合市場規律,中國搭建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平台,向企業提供了一個契機,向世界提供了一個公共產品。
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指出,“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穩定,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習主席一語中的,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的規律。
李強頻繁會見外國知名企業的負責人,表達了中國堅定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穩定的決心和信心。中國將從3個方面發力:一是持續完善產業體系,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運行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堅持開放合作,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運行注入源源動力;三是立足超大規模市場,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運行開拓廣闊空間。
李強與外國企業家的交流中反覆算“經濟帳”、“成本帳”、“市場帳”、“長遠帳”,由表及裏,以小見大,務實貼地,令企業家更加信服。李強態度非常清晰:第一,歡迎各國企業到中國搭建的國際平台上尋找合作夥伴;第二,歡迎各國企業到中國投資,大家一起把產業鏈供應鏈做長做強。
顯然,中國政府成功地找到了推進經濟全球化的抓手,這就是“強鏈”!這其中的道理並不複雜,“鏈”愈長愈強,經濟全球化的韌性愈足、根基愈穩,各經濟體之間的黏合力愈強,任何人想要撼動它,並非易事。這也是應對“脫鈎斷鏈”的大招、實招。
李強頻見外國企業家啟示我們,香港應重視“入鏈”、“補鏈”、“強鏈”。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當中,香港的角色獨特。香港是全球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在一些領域具有世界一流的研發能力,還是國際品牌的“孵化地”。香港應據優勢而求突破,利用好國家搭建的平台,找準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切入點,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如此,香港的經濟發展才能蹄疾步穩、前景廣闊。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本文原刊於《香港經濟日報》,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