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雜誌(記者 劉雨桐、劉可熠 實習記者 郜舒笛)12月18日香港報道:第二屆“藝文香港”國際藝文博覽會將於12月19日至22日一連四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覽廳1E舉行。
於博覽會“中西當代藝術展區”中,將呈獻多位當代藝術家佳作,穿越傳統與現代,跨越東方與西方,展現出當代藝術風格與形式的多元化、包容性,包括國外藝術家草間彌生、貝蒂.伍德曼(Betty Woodman),香港與內地藝術家如朱炳仁、郭泰來、李大成、程然、丁衍庸、林天行等的作品,亦將於博覽會上亮相。
其中知名工筆畫家李大成的代表作《大駕鹵簿圖》手卷是焦點之一,這幅長60米的巨幅畫作被譽為“中國繪畫史上的奇蹟”,儘管在龐大的展廳僅能展現三分之一的真容。李大成今日(12月18日)親臨展廳進行布展接受紫荊專訪稱,為了展現畫作全貌,將有一幅等比例縮小的仿真版在真跡旁展現,以彌補觀眾的遺憾。

《大駕鹵簿圖》以清代皇帝大駕鹵簿為題材,是展覽中長度最長的畫作,長60米,寬0.8米,以傳統工筆畫手法繪製而成,記載乾隆皇帝祭天儀式之盛大壯觀的場面。畫家於90年代初中完成《大駕鹵簿圖》,畫中繪有3770餘人,330餘馬匹,11頭大象,5輛大型彩車及248人的皇家車隊,886件器皿,皆參考自大量史籍,並作詳細考證,具有極高的歷史、學術和藝術價值。

該畫作自1995年完成之後,除了2009年曾在北京軍事博物館展出,近32年都收藏在台灣,此次首次以真跡亮相香港機會實屬難得。李大成說,“這也是我時隔將近20年後第一次看到這幅畫的全貌,剛剛看到原作的時候,我的眼淚都快出來了,就像和失散多年的‘孩子’重逢一樣。我看到作品以後,就像突然間回到當時創作的那個年代,想起當年的那種吃苦的精神,現在感覺非常不可思議。”

儘管是花鳥畫家出身的李大成,在首次創作歷史人物題材畫作時是完全根據文字資料改編的,沒有任何參照,這3年裏面,從蒐集素材,到處翻閱大量的歷史文字資料,到鑽研如何呈現,全身心只投入這一件事情。李大成說,畫作上的每一筆都有著嚴格的考量,包括官服補子圖案、列隊排列、轎子尺寸、馬匹顏色等,可以說該畫作是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因為它融入了很多的學者、史學家和藝術家的共同努力。這次來到香港展出,希望把我們的傳統文化,精緻的藝術作品,通過香港窗口走向國際,讓更多國際友人能夠看到我們中國的藝術。
銅雕藝術家朱炳仁,被譽為“中國銅建築之父”,其作品多次被國家博物館、故宮、人民大會堂等國內外博物館和文化機構收藏。他開創的熔銅藝術,更是將銅雕藝術推向了新的高度。朱炳仁說:“銅文化歷來在國際舞臺及各國博物館佔據重要地位,常以重器之姿亮相。儘管傳統的青銅文化與出土文物展覽精美絕倫、經典非凡,但它們終歸屬於歷史的饋贈。因此,我立志在銅文化領域開創新篇章,邁出新步伐。這一步已在國家博物館的展覽中成功實踐,為期三個月的展出吸引了700余萬觀眾,這個展覽的名字就叫‘熔鑄古今,八十而立’。也因為我今年剛好80歲,我還是想把自己最優秀的作品貢獻給社會。”

他強調,銅經熔化後形成的自由形態、流暢線條與變化姿態,顛覆了銅藝術品必須依賴模具成型的傳統認知,促進了眾多極富價值、多彩多姿作品的誕生,標誌着世界銅文化向當代邁進的重要一步,亦是中國藝術尋求突破的體現。“此次帶來《香江湧金》,寓意香港繁榮與國家興盛,融合創造力與財富,為香港人民送上幸福與財富的祝願。”12月20日,朱炳仁將舉辦拓銅畫工作坊,展示制銅工藝做法,讓公眾有機會參與體驗。


據悉,第二屆“藝文香港”國際藝文博覽會將分為六大版塊,以“4+2”內容形式呈現。四大展示區域包括中西當代藝術展區、貴州主賓省展區、香港藝術展區及數字藝術空間展區。此外,還將舉辦國際藝文論壇和藝術工作坊兩大版塊,為觀眾帶來豐富的文化藝術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