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順潮
香港剛剛度過近年來最熱鬧的聖誕節,零售、餐飲、酒店等行業受惠於恢復及擴大深圳市“一簽多行”等措施,生意額明顯增長。事實證明,中央挺港惠港政策切實有效,若能將“一簽多行”政策有序擴大至灣區內地城市,不僅能為香港帶來更多客流,助力香港經濟復甦,更能加快灣區經濟一體化進度。
擴大“一簽多行”,是推進兩地居民“雙向奔赴”需要。去年初兩地恢復全面通關以來,港人北上消費蔚然成風。統計數字顯示,2023年港人外遊共7192萬人次,其中8成以上是去內地。香港接待遊客3400萬人次,其中八成是內地遊客,雙方差距約一倍。
踏入2024年,這種差距有增無減。在聖誕節前後的7日內,約300萬人次的港人離境。同一期間訪港遊客為103.8萬,兩者相差196萬人次。換言之,港人北上人次相當於南下內地客的3倍。誠然,聖誕節一向是港人外遊的高峰期,內地沒有相關假期,特別時段的數據代表性不足,但總體來看現時港人北上規模遠遠大於訪港內地客,這是不爭事實。
港人北上多於內地客南下,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匯率、消費性價比、內地服務質素大幅提升等,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港人持回鄉證回內地沒有任何限制,這種“自由行”方便港人隨時北上消費。反觀香港營商成本較高,消費不便宜,成為內地客考慮是否南下的一個關鍵因素。不過,灣區內地城市高消費群體很大,只是受制於每次訪港要簽證的手續較麻煩,若深圳之外的其他城市也能享受“一簽多行”政策,相信將有更多內地客訪港,縮窄上述差距。
擴大“一簽多行”措施,是提振香港經濟需要。旅遊業在香港GDP的比重不算大,約6%,卻是香港支柱產業之一,原因是旅遊業關聯性大,影響零售、酒店、交通、餐飲等多個行業。香港樓市下跌、股市遠未恢復至疫前水平的當下,旅遊業對經濟的提振效應更明顯。問題是,疫後旅遊業生態急劇改變,顧客消費模式有了變化,遊客“爆買”不再,更側重於“特種兵”式消閒遊,出現所謂“旺丁不旺財”情況。若能增加遊客量,整體消費量提升,將為香港經濟提供新動能。
擴大“一簽多行”,是香港社會共同願望。前些年香港受政治風波影響,出現“排內”情緒,衍生兩地矛盾。隨着中央在港撥亂反正,香港築牢維護國安屏障,香港已翻過新一頁,兩地關係已復歸正常。大量港人北上消費,是表達對內地高質素發展的肯定。一些過去對內地抱有偏見及抗拒的人,在內地切身體驗讓他們大開眼界,改變了偏見,由排斥內地客變成接受和歡迎。兩地居民的雙向奔赴有力促進民心相通,應該進一步鼓勵、推進。
中央一向關愛香港、支持香港。特別是去年以來,挺港惠港措施陸續有來,其中很多是支持香港旅遊業,由擴大個人遊城市,到增加內地客在港消費免稅額,再到恢復和擴大深圳“一簽多行”等,可以說是“香港有求,國家必應”,對香港經濟復甦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面對要求擴大“一簽多行”政策的香港民意呼聲,相信中央一定會積極考慮,時機成熟了就會推出。
香港的接待能力、人流控制能否跟得上,是大家關心的一個話題。記憶猶新的是2024年元旦跨年夜,大批內地客來港觀看維港煙花匯演,不少人當夜離港,但因交通配套不足及通關能力所限,導致多人被迫露宿街頭,事件引起廣泛關注。2025年元旦將至,香港將再次舉行煙花秀,相信會有大批即日往返的內地客,對香港而言,人流的控制能力和通關能力又是一個考驗。筆者認為,是否要有一“關愛隊”,萬一再有意外出現,主管部門要有負責人現身“前線”,疏導及解釋,為負面情緒降溫,為遊客送上體貼及關心。
香港是全球服務業主導程度最高的經濟體,向來提供優質及多元化的服務。服務業質素一直是社會大眾關注的議題,惟近期旅客對個別行業的吐槽增多,黑店宰客醜聞也偶有所聞。這些亂象雖說不多,但影響很壞。特區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旅發局亦於今年中推出全新的“禮貌運動”,推廣好客之都。警方、海關等部門加強了放蛇執法,提升阻嚇力。根本上來說,香港商界需要認真提升服務水平,真正讓客人有賓至如歸之感。
上月底,香港機場三跑全面啟用投入服務。月初,大型郵輪回歸香港,並宣布正部署更多以香港為母港的航線。近期,高鐵香港段陸續開出新線、增加站點及班次,推出旅遊專列,日內又將開通西安北長途綫,增加梅州西、蘇州南及西安北三個自由行城市站點。連接深圳灣口岸的深圳地鐵13號線也於本月28日開通。這一切,為本港的旅遊業帶來利好消息,也將刺激本港經濟的發展。
香港發展高質量旅遊,需要有高水平的服務配套,展現香港新階段的新精神面貌,將香港旅遊業的金字招牌舉得更高、擦得更亮。
(本文作者係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