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有愛 希望永在——西藏定日縣地震48小時全記錄-紫荊網

人間有愛 希望永在——西藏定日縣地震48小時全記錄

日期:2025-01-10 來源:新華社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圖片

危急!一場地震突襲青藏高原。

1月7日9時5分,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造成重大人員傷亡。

“要全力開展人員搜救,全力救治受傷人員”“安排好群眾基本生活,確保安全溫暖過冬”……地震發生後,習近平總書記深切牽掛着珠峰腳下的受災群眾,作出重要指示。

奔赴!以生命的名義。

救援力量馳援災區,全力開展人員救治和群眾安置工作;各方各界紛紛支援,愛心涌向這片海拔4000多米的大地。

珠峰見證!歷史的鏡頭,將永遠定格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每一幕。

受災群眾牽動黨和人民的心

地震災區位於高原高寒地區,震中10公里範圍內平均海拔約4471米。截至8日12時,地震已造成126人遇難、188人受傷,倒塌房屋3612戶。截至9日6時,受災群眾人數達6.15萬名。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並作出重要指示,“要全力開展人員搜救,全力救治受傷人員,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防止發生次生災害,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做好善後等工作。要加強震情監測預警,及時調撥搶險救援物資,抓緊搶修損毀基礎設施,安排好群眾基本生活,確保安全溫暖過冬。”

應急機制第一時間啓動——西藏自治區立即啓動二級響應,隨後升至一級;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應急管理部將國家地震應急響應提升至二級;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將國家救災應急響應級別提升至二級;中國地震局迅速啓動二級應急服務響應……

一場生命搶救戰,在高原高寒地區的隆冬打響!

圖片
1月7日,救援人員在定日縣長所鄉班久村進行搜救。新華社發(鬍子奎 攝)

搜救,爭分奪秒。

“我們用雙手把被埋人員刨出來。”地震發生後,定日縣公安局幹警頓珠次仁和戰友們在半個小時內趕到受災嚴重的長所鄉古榮村,汗水在臉上衝出一道道溝,雙手指甲縫裡塞滿了泥土。

圖片
1月8日,解放軍戰士在定日縣尼轄鄉雪龍村幫助受災群眾搬運生活物資。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金珠瑪米來啦!”看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的災區群眾呼喊着。武警西藏總隊先頭救援力量立即抵達震區,西部戰區空軍出動無人機勘察情況,第一批增援官兵中午抵達長所鄉。

橄欖綠、消防橙、應急藍……救援力量踏進灰黃色的廢墟。

圖片
1月8日,在定日縣措果鄉塘仁村安置點,消防救援人員和小朋友互動。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在路邊一處廢墟前,搜救犬來回聞嗅。拉薩消防救援支隊特勤大隊一站站長次旺班旦帶領隊員搜尋,一旁的村民用手電幫忙打光照亮。

“抓緊黃金救援期,多爭取一分鐘,多搜尋一寸土地,都有可能獲得多一分希望。”次旺班旦說,地震發生後,他們緊急馳援,搜救被困人員,搶救物資、尋找走失的牲畜。

搶救,刻不容緩。

圖片
2025年1月8日凌晨,在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醫護人員將剛送來的地震受傷人員轉入急診。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自治區、日喀則市和定日縣、拉孜縣派出300多名醫護人員救災,國家衛生健康委派出胸外、急診、重症、神外、創傷等領域的專家趕赴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增援。

截至目前,此次地震各級醫療機構累計收治傷員337名,經救治後出院246名,仍在院治療91名。

援助,舉國行動。

圖片
1月8日,在日喀則,中國郵政的抗震救災物資運輸車輛向震中方向駛去。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國家發展改革委緊急下達1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災後應急恢復;財政部、應急管理部緊急預撥1億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自治區本級撥付自然災害救災資金3000萬元;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等緊急調撥棉帳篷等數萬件救災物資分批送往災區。

1月8日,西部戰區空軍籌劃組織航空偵察、運輸救援、空運空投等行動,先後派出多架次無人機、運輸機往返震區,保障陸航直升機應急救援。藏航、國航、東航、川航等民航單位也全力保障空中通道,與地面協同聯動,守護受災群眾。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暖流,在喜馬拉雅山麓涌動。

各方馳援合力救災

臨時安置點內,救災人員正在忙碌——

電力保障人員嘎瑪旦增穿梭在藍色帳篷間,安裝、調試照明設備,一個個臨時安置點用上了電,夜晚有了光明。

移民管理警察在給安置點內的鐵皮爐生火。他們用水和了稀泥,糊在爐子的漏煙處,避免煙霧倒灌,帳篷內開始溫暖起來。

部隊官兵給災區群眾做飯。西紅柿、娃娃菜等食材碼放整齊,午餐肉、麪條等供應充足。燒開的水冒着蒸汽,不出多久,受災群眾就吃上了熱騰騰的飯菜。

地震發生後,部隊、應急、消防、公安及社會各方1.5萬餘人的救援力量在震區集結,全力搶救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圖片
1月8日,定日縣長所鄉通來村的受災群眾措姆抱着自己的孩子在領取志願者送來的御寒衣物。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專業化的救援力量,讓災區群眾感到安慰。

7日傍晚,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的流動醫院抵達定日縣人民醫院。醫生雷彥明說:“我們配備了手術室、檢驗室、車載CT等設備,在目前這個情況下,能派上很大用場。”醫生們一路收治病人展開救援。

應急管理部門集結力量,截至8日8時,已組織投入各類應急救援力量共計1850餘人、直升機3架。其中,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1500餘人,工程搶險、安全生產等專業應急救援力量260餘人、社會應急力量90餘人。

多支進行衛星遙感影像解譯、無人機航測、地質調查的專業力量也陸續抵達災區,開展重點部位次生災害風險調查。“我們對多家學校、醫院、安置點進行了調查,目前震中群眾安置點已避開地質安全隱患地帶。”四川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地質環境調查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波說。

充足的物資,讓災區群眾感到溫暖。

一輛輛卡車裝載着來自四面八方的物資,駛向災區。記者在各個安置點看到,食品供應充足,保暖設備也在陸續到位。

在已向災區調撥2.2萬件中央救災物資基礎上,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緊急啓動應急物資政社協同保障機制,向災區援助取暖爐、電熱毯等13萬余件救災物資。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緊急調撥棉帳篷、棉被、保暖衝鋒衣、折疊牀等救災物資4600件(套)……

8日,受地震影響最為嚴重的長所鄉、措果鄉、曲洛鄉3個鄉政府逐步恢復供電,為抗震救災前線各項工作高效推進提供了有力保障;西藏自治區受地震影響的7處受損國省道路段均已搶通,實現雙幅通行;定日縣災區鄉村通信網絡服務已逐步搶通恢復。

圖片
1月8日,在日喀則市定日縣措果鄉雪珠村安置點,救援人員幫助受災群眾搭建帳篷。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記者探訪臨時安置點看到,不少群眾點燃酥油燈,為在地震中逝去的親友祈福;救援人員還在奮戰,搭建起更多帳篷,發放更多物資……

9日,經過多輪排查,各級救援力量共搜救出被困群眾407人,4.75萬受災群眾已完成初步安置,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恢復生活擁抱希望

“爺爺、阿媽、弟弟、妹妹,你們到底怎麼樣了?”

大地搖動,讓在外的親人們揪緊了心。

西藏農牧學院大二學生羅布頓珠焦急地從拉薩趕回老家定日縣長所鄉古榮村,換搭了3次順路車,7日深夜23時才趕回家。他用盡全身力氣衝進村子,看到救援隊已經搭好一頂頂帳篷。

“我阿媽呢?”他逢人就問。

很快,他就在開闊地帶找到自己家分得的帳篷。這裡海拔4300米,帳篷外最低氣溫已降到零下18攝氏度。帳篷裡有政府送來的火爐,生起火,全家人緊緊靠在一起,很快就暖和起來。手機信號已經連夜搶通,在外的親人陸續打來電話,向他們問候平安。

古榮村黨支部書記次仁平措挨個走進一頂頂帳篷,檢查群眾的被褥厚度、帳篷通風情況。“能為大家做點事,心裡就踏實一些。救援隊都很忙,我儘量做好身邊的這些小事。”次仁平措哽咽着說。在這場地震裡,他失去了母親,但自己還來不及悲傷。

長所鄉是此次地震受災最嚴重的鄉鎮。在森嘎村安置點,普桑頓珠正在調試新領的取暖器,一旁的父母把從家裡搶出來的衣服摺疊整齊。

“家裡的房子塌了,很可惜!”看着父母,他又補充道,“一家人沒事就是最好的。”

說話間,有當地幹部跑過來,“首批中央救災物資到了,有棉帳篷、棉衣被,搭把手。”伴着一聲“來了!”,普桑頓珠披上外套小跑出了帳篷。

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寒冷的感覺十分強烈。但越來越多的災區群眾吃上了熱飯,喝上了熱茶,用上了取暖設施,感受到寒冬裡的溫暖。

在措果鄉政府旁的一處帳篷內,炊煙蒸汽慢慢飄散。來自甘肅的馬俊雲和同伴們用大鍋煮麪,免費提供給過往的人們。

“我們在積石山地震時受到了全國人民的幫助,看到西藏地震新聞後立刻出發。”馬俊雲說,“都是一家人,到我幫助他人的時候了。”

危難之間顯真情。

圖片
1月8日,在日喀則市定日縣措果鄉塘仁村地震災後安置點,工作人員向孩子們贈送玩偶熊,並給他們表演節目。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定日縣措果鄉野江村臨時安置點距離鄉政府有十來公里。中午,安置點裡突然喧鬧起來。幾十個孩子圍繞在物資發放志願者旁,拿到了他們的專屬禮物——棒棒糖。

“我們來的路上,聽說這邊孩子特別多,所以特意給他們準備了禮物。”拉薩星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野江村安置點有90個孩子,地震發生以來,他們跟隨家人一起得到了照顧。

9日上午9時,地震過去了48小時。

人們在奔忙之余傳看着前一天早上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降生的一個嬰兒的照片,祈願母子平安!

來源:新華社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李博揚 校對:劉雨桐 監製:姚潤澤
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六部門聯合印發實施方案
粵港澳大灣區跨境消費“熱辣滾燙”
駐港國安公署:香港維護國家安全執法司法不容外部干預
中國海軍054B護衛艦首艦漯河艦交接入列
打開看看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