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兩會落幕,新的征途啟程。從兩會的大事小情中,看到一個怎樣的中國?
一個細節,令人印象深刻。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聽了南京市第一醫院副院長張俊杰代表用新技術為患者重建“心門”的故事后,深情勉勵大家:“要繼續往前跑,一定會做得更好。”
“往前跑”,一往無前的方向。“做得更好”,矢志不渝的目標。
在今年全國兩會的首場“代表通道”上,第一個發言的是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剛剛從民營企業家座談會上汲取了信心,隨即在全國兩會的舞台上向大家傳遞,其中的關鍵詞就是“科技創新”。
難怪有人表示,兩會的經濟主題記者會,快變成科技主題記者會了。從中,一個日新月異的中國不言而喻。
不是沒有過落后,也曾遭遇到封鎖。但是,從深度求索到具身智能,從哪吒鬧海到悟空神話……中國創新破局突圍,把一個個不可能變為可能,成為世界創新版圖裡不可或缺的存在。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向著中國式現代化美好明天奔跑,中國正在成為科技的沃土、創新的搖籃。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去年實現經濟增長5%的基礎上,把今年的預期增長目標又定在5%左右。從中,不難發現一個砥礪奮進的中國。
每一個百分點都來之不易,每一個小數點更要全力以赴。“經濟體量大,向前發展就需要更大的推動力。”財政政策“更加積極”,貨幣政策“適度寬鬆”,就業、產業、區域、貿易、環保、監管等政策握指成拳,目的都是服務於高質量發展大局,完成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任務。
正如有國際人士表示:“一個經濟繁榮的中國,將為全球經濟注入穩定性”。在新的一年裡,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發展潛力進一步釋放,綜合國力穩步提升,我們有著堅定的信心。
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一幕幕動人場景、一句句肺腑之言,瞄准民生關切。從中,不難發現一個民生為大的中國。
比如,2025年,高校畢業生數量預計首次超過1200萬人,如何促就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拓寬“就業創業渠道”,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繪就就業圖景。
再如,提振消費,怎麼促進敢消費、願消費、能消費?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都是真金白銀的生活改善。
又如,2024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億人,怎樣緩解養老焦慮?大力發展銀發經濟,推進居家養老,擴大普惠養老,建立長期保險護理制度,讓“老有所養”照進現實。
科技、經濟、教育、健康、民生……歸根結底,更大的經濟體量、更優的發展結構、更美好的生活品質、更可感的光明前景,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一個“確定的中國”。
不僅造福人民,更惠及世界。既立足當下,也指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