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的消息,北京時間2025年3月21日20時50分,神舟十九號乘組航天員圓滿完成第三次出艙活動。


此次出艙活動歷時約7個多小時,神舟十九號乘組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密切協同,在空間站機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員的配合支持下,完成了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及艙外輔助設施安裝、艙外設備設施巡檢等任務。出艙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已安全返回問天實驗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航天員蔡旭哲已完成5次出艙活動,成為目前在艙外執行任務次數最多的中國航天員。

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的“太空出差之旅”已近5個月,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任務進展順利。按計劃,乘組將於1個多月後返回地球家園。
出艙設備多 設備尺寸大 安裝點位多
神舟十九號乘組的第3次出艙活動,也是空間站階段的第19次出艙活動,這次出艙任務具有出艙設備多、設備尺寸大、安裝點位多的特點和難點,天地密切協同,圓滿完成了神十九乘組出艙活動的收官任務。

根據計劃,在約7小時的出艙活動中,航天員乘組在空間站機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員的配合支持下,完成了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及艙外輔助設施安裝、艙外設備設施巡檢等任務。其中,節點艙艙外狀態設置的完成,將為後續使用節點艙出艙奠定基礎。
此次出艙活動是目前空間站任務期間出艙設備數量最多的一次,航天員需要移動至多個作業點進行安裝操作。
哪些空間站維護工作需要航天員出艙進行
此次出艙,航天員完成了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及艙外輔助設施安裝、艙外設備設施巡檢等任務。其實從神舟十七號乘組開始,航天員的出艙任務就包含有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設備設施巡檢及處置等任務,到目前為止的每一次出艙任務也都有類似的內容,那麼現在整個空間站的防護情況怎麼樣?我們採訪了相關專家,一起來了解。

據了解,從神舟十七號乘組開始,航天員們共7次出艙,對太陽翼等設備設施進行過3次維護,基本完成了艙外關鍵設備和艙體核心部位的空間碎片防護裝置的增補安裝。

據專家介紹,目前空間站面臨的問題主要來自空間碎片撞擊和平台自身設備老化。後續,航天員們的出艙任務也還會規劃這類維護工作。
艙外航天服超額完成“3年15次”壽命指標
此次出艙,神舟十九號航天員蔡旭哲和宋令東身着中國空間站艙外航天服,圓滿完成出艙活動。至此,中國空間站艙外航天服已經圓滿保障空間站任務以來的19次出艙活動,使用年限次數超出“3年15次”的壽命設計指標。

空間站艙外航天服是我國首個在軌開展壽命評估工作的飛行產品。那麼為什麼要“延壽”使用?艙外航天服的安全性如何保證?我們的記者也採訪了相關專家,一起來了解。
艙外航天服是航天員艙外活動過程中的核心裝備,承擔保障着航天員在艙外活動中的生命安全和高效作業。據了解,中國空間站艙外航天服是第二代“飛天”艙外航天服,按照設計標準,使用壽命為“在軌貯存3年,期間出艙使用次數不小於15次”。

據專家介紹,空間站艙外航天服秉承着集約高效的原則,延壽的目的是最大化發揮艙外服在軌應用效能,節約工程成本。科研團隊不僅要對空間站艙外航天服進行壽命評估,構建天地聯動、科學合理的艙外服健康監測和壽命評估方法體系;同時,系統識別壽命短板,便於後續服裝壽命升級。從而達到既風險可控又延長壽命的目的。
神舟十九號乘組在軌近5個月取得多項成果
除了此次圓滿完成此次出艙活動,神舟十九號乘組已在軌駐留近五個月,圍繞空間科學實驗、航天技術驗證和航天醫學研究等領域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

在軌期間,神十九乘組重點開展86項空間科學研究與技術試驗。在空間生命科學領域,完成了中國空間站的首次果蠅在軌培養實驗,同時還開展了蛋白質結晶和5種細胞類的在軌實驗,這些研究為研究微重力環境下的生命現象及其規律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在材料科學領域,材料暴露實驗裝置攜帶天舟8號的實驗樣品,完成了出艙任務,這些樣品將在今年下半年返回空間站內。同時無容器材料實驗櫃、高溫材料實驗櫃也都開展了多項金屬和非金屬的實驗。

在航天醫學領域,針對失重生理效應,對航天員從身體到心理,從生理到生化,圍繞心、骨、肌、情緒等方面,採用動態心電監測、骨密度追蹤、中醫四診儀等中西醫結合的手段,建立了微重力環境下健康評估新體系。

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的“太空出差之旅”已近5個月,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任務進展順利。
按計劃,神舟十九號乘組三名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將於1個多月後返回地球家園。我們一起期待他們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