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黃鈺洁
“手術刀般地精準”,這是外界對於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港投公司)投資風格的形容。手握620億港元,成立時間雖短,卻動作頻頻,至今已成功投資超過100個項目。在向社會公開的項目中,不乏在創科領域的變革性技術,其中5-10家公司有意向或正在進行IPO,預計年內遞交上市申請。港投公司首任行政總裁陳家齊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提到,在港投公司主辦的“國際耐心資本論壇”中,來自多國的耐心資本機構均已達成一個共識:在當前一輪的創科發展中,“贏者通吃”。這或許正能解釋港投公司的迅猛出擊:在新一輪全球創科浪潮中,百舸競帆,頭籌之爭也許就在一念之間。
要求團隊“有方向、有作為、有擔當”
2022年10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由政府主導投資策略產業,吸引和助力更多企業在港發展。2023年2月,董事會名單公布,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出任主席;10月,陳家齊成為港投公司首任行政總裁,港投公司正式投入運作。在外界看來,港投公司成立時間雖短,卻承擔著重要使命,低調行事,卻動作頻頻、精準出擊。這背後是怎樣的一支團隊?支撐其高效運作的核心是什麼?

陳家齊在向記者介紹時,並未簡單羅列數據,而是首先勾勒出清晰的“1234”戰略框架:“‘1’即立足國家發展大局,港投公司的定位與目標在於準確並全方位配合國家發展大局;‘2’是‘雙重使命’,通過投資,在追求中長期財務回報的同時,為香港的經濟社會帶來貢獻;‘3’指投資聚焦三大核心賽道——硬科技、生命科技、新能源與綠色科技,並覆蓋其產業鏈上下遊及應用;‘4’則指四個面向,旨在帶動資金、人才、創科機遇與國際面向這四大要素的協同發展。”她強調,港投公司的整體架構與人事布局均緊密圍繞此框架展開。目前公司設有投資部、風險合規部、法律部及企業事務部等四部門,團隊成員均通過對外公開招聘,背景多元,匯聚了來自香港、內地及海外金融機構(包括投資銀行與私募基金經理等)、耐心資本機構(如主權基金與養老基金等)、創科企業及公營機構的精英。
談及團隊管理,陳家齊提出“三個有”的要求:“有方向、有作為、有擔當”。她解釋道:“耐心資本投資周期漫長,團隊必須具備大局觀與全球視野。在有了願景與方向後,執行力就變得至關重要,我們必須善作善成。最後,身處這樣一個長周期路徑裡,我們必須堅持戰略定力,勇於迎難而上。”她親和地笑笑,卻神情堅定——從建立目標一致的堅實團隊做起,這是港投公司出發的第一步。
確保產品服務“用得到、用得好、用得起”
第二步,在於篩選投資對象與產品本身。當前,港投公司確立了硬科技、生命科技、新能源與綠色科技三大核心投資主題,其布局邏輯、項目篩選的核心標準及團隊特質是什麼?
陳家齊介紹,三大賽道的選擇清晰遵循三大原則:一是服務國家大局,核心是“因香港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香港創科力量,助力國家達成高科技發展自立自強,“共同寫好國家發展這篇大文章”。這一點尤其體現在硬科技賽道上。二是用好香港優勢,依託“一國兩制”下香港內聯外通的特點,充分發揮香港“超級聯繫人”與“超級增值人”角色,聯動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協同推動區內產業升級與新興業態發展。她以香港生命科技產業為例,“香港在這一領域的發展具有傳統優勢,我們非常相信當前在這一領域的一些已投公司將來可在世界搶佔頂尖位置”。
三是“3A標準”,關於這點,陳家齊尤為留心介紹:“我們要求被投的夥伴與企業的產品與服務必須遵循‘3A’標準——用得到(Accessible)、用得好(Applicable)、用得起(Affordable)。當一個新產品與新服務面世,我們希望社會民眾不僅是能用得到它、在需要的時候找得到它,更要用得好,也即是能夠切實解決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痛點問題,並且一定要用得起它。”不僅從香港市民出發,她補充道,“以綠色科技為例,無論世界如何發展,氣候暖化始終是全球的共同難題,因此我們相信新能源與綠色科技這一發展賽道,未來市場潛力無限。”嚴格確保產品可得性、普惠性,這是港投公司的挑選邏輯。
而在選擇具體項目與合作夥伴的問題上,陳家齊顯然有一套系統方式來評估其發展潛力,她說,“我們首先看重的是創科能力,尤其是技術本身原創性是否夠強、准入門檻是否夠高、研發的產品與服務引領性是否夠強?以及從‘3A標準’來看,是否真的解決現實痛點問題、創造價值等,這些都是影響項目未來市場發展潛力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團隊本身也是港投公司關注的重點,陳家齊說:“我們主要看一個團隊的人才密度和高度,也就是說團隊人才需要兼具專業實力與全球視野,能把產品與服務帶到全球的更大市場上。”此外,她亦看重被投企業與夥伴是否可參與形成灣區協同效應,以及是否面向國際:“除了大家所熟知,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創科中心的優勢外,‘香港設計,灣區製造’這一理念與獨特優勢也應得到重視。我們十分看重並希望能夠助力企業充分利用香港及大灣區優勢,同時出海拓展。”
以財務及社會回報評判投資成果
投資是一項長期的過程,面對初創企業的發展尤為如此。我們應該如何判斷一項投資是否成功或取得成果?對此,陳家齊提供了一個具體的視角:“這要看我們如何定義成功或是成果。我們可以分別從財務、社會這兩個維度,即港投公司是否完成‘雙重使命’來判斷。”
在財務維度上,港投公司不僅關注初始投資時企業的估值,更追蹤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成長指標:從業務規模擴張、客戶數量增長,到各輪融資中的估值提升,直至通過IPO或併購等方式退出,實現價值兌現。“我們觀察到了一個趨勢:企業在港投公司投資後,發展得更快更健康,在業務發展鏈條上,走向IPO上市的路徑需時變短了。”這正為公眾提供了一個可量化的財務成果指標。
“與財務成果同樣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是我們關注一家企業可以如何持續地為香港經濟和社會帶來好處。”具體而言,這一維度可以港投公司的“4個面向”來判斷:資金是否槓桿資金,是首要評判標準。耐心資本論壇上,陳家齊公布當前港投公司每投入1港元即可槓桿撬動至少4港元的市場長期資金。人才是否培養人才,影響著香港創科布局的長遠發展。陳家齊解釋,“我們希望除了港投公司所舉辦的活動和會議等平台以外,也可通過被投企業將國際人才匯聚於香港,從而達到人才培養人才的效果。”下一步目標,則是企業助力企業。她介紹:“我們目前投資了多個來自內地、海外的不同企業,能夠看到他們扎根香港後,不僅在香港匯聚了國際資金和人才,也與本地大專院校通過實驗室進行合作研發、培養新的人才。他們在港註冊的知識產權數量增加、為香港帶來稅收,同時在香港租用寫字樓、創造就業等均可對經濟增長形成直接拉動。”而最終目的,則是形成“企業壯大—自身創投—反哺生態”的正面循環與飛輪效應。她強調,“我們不僅要用好資金槓桿資金的效應,更期待企業自身成為生態引擎。”
此刻就是投資創科的最佳窗口
近年來,國際局勢風雲變化,地緣政治等不確定因素亦為市場帶來風險。變動當前,陳家齊卻表現得很沉穩,強調一定要有底線意識、要有全局性考量。她坦言,港投公司已有的風險分層識別機制、條款設計、預案儲備等系統化防線只是應對風險的第一步,“在我看來,更重要是保持耐心資本的戰略定力,要看到每一個不確定性中的機遇。”
據她觀察,“如果我們相信創科是未來世界各地經濟和社會的驅動力,那麼全球社會民眾對創科發展的迫切需求與要求,並不會因為諸如地緣政治等宏觀風險而削弱或改變。”這既是與不同主權基金或其他長期投資人開展實際合作的共識,也是香港亟需重視並把握住的機遇與發展方向。
陳家齊介紹,“通過與國際投資者尤其是耐心資本的交流,我們發現大家均認為,相較於前幾輪如電腦與互聯網的科技革命,創科領域在當前一輪的發展不僅影響更深更遠,而且發展速度尤為迅速。”尤其在人工智能等顛覆性領域,“贏者通吃(Winner-Take-All)”的競爭邏輯更要求我們做好前置布局。“耐心資本是跨周期的,若我們相信眼前的技術和團隊能創造新動能,此刻就是最佳投資窗口。”
使香港話語權在國際發揮更大影響力

這種前瞻視野正轉化為國際號召力。在港投公司主辦的首屆“國際耐心資本論壇”上,總資產管理規模超過20萬億美元的全球約80家國際耐心資本機構齊聚香江,覆蓋面達15個國家,匯聚來自歐洲、美國、澳大利亞、日本,以及包括中東和東南亞在內的全球南方等地的400位機構代表與嘉賓。論壇宣布三大合作成果——與戈壁創投合作成立“耐心資本專項基金”,與藍馳創投合作成立“共同投資夥伴計劃”,與基匯資本合作成立“國際策略拓展平台”。陳家齊介紹,採取合作夥伴的方式,正對應“創科無國界”的全球視野,港投公司希望引進全球最好的公司、最好的團隊落戶並扎根香港。除此以外,“通過合作,我們更可助力香港本地與內地優秀企業團隊,將優秀產品與技術更好地帶出海、走向國際市場。”
這一逐漸鋪開的國際合作,亦正孵化著香港在創科領域的國際話語權。陳家齊詳細解釋道,“不同耐心資本機構的本質是類似的,我們均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責任投資,這一特質使得創科領域十分適合開展耐心資本間的國際合作,並共同引導投資和陪伴不同階段的創科企業發展。”不同地區雖在創科賽道上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但香港已具備一定發展基礎優勢,而港投公司希望做的,就是將香港品牌、中國智慧帶給其他地區,達致互利共贏,真正實現全球普惠。
她分別以港投公司生態圈內三大賽道的代表性企業舉例。在硬科技領域,港投公司與開源芯片企業賽昉科技(StarFive)展開合作,助力其參與第五代RISC-V架構國際標準制定,讓香港在國際標準制定上有著更大的影響力;在生命科技賽道方面,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的製藥與醫療保健領域數據成果國際頂尖,而相達生物科技(PHASE Scientific)致力癌症與傳染病的檢測,二者提供產品與服務均可使全球民眾受惠,康諾思騰(Cornerstone Robotics)的手術機器人可供醫生遠程操作進行手術,以應對交通不便地區、突發狀況、教學培訓等多種場景,惠及更多人群;新能源和綠色科技方面,怡斯萊(EcoCeres)的可持續航空燃料技術亦已成為新興領域規則構建的新起之秀。
“國際面向,不單是希望香港做到國際領先水平或搶佔國際市場,也必須包括使香港的優秀團隊和話語權在國際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陳家齊強調,“創科本應無國界,有了話語權,我們才能確保將來這些領域的發展是開源的、是開放的、是公平的。”
回望港投公司的運作基石,陳家齊將其凝鍊為“三個堅持”:堅持長期投資、堅持價值投資、堅持責任投資——以跨周期投資的戰略定力與發展信心抵禦市場波動雜音,用主動賦能加速企業迅速融入香港生態圈,並助力其市場擴張與良性發展。著眼大局、錨定未來,果斷出手、耐心培育,這不僅是抵禦市場短期波動的盾牌,更是驅動香港創科生態長遠發展的引擎。手握620億港元“耐心資本”,以“手術刀般精準”的策略落子布局,港投公司正試圖在“贏者通吃”的全球創科浪潮中,為香港搶佔關鍵身位,其更深遠的願景,在於通過資金、項目與平台的聯動,將香港打造成匯聚全球創新要素的樞紐,並讓來自中國包括香港的智慧與解決方案,惠及更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