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訪】知識產權為中國式現代化 提供更加有力支撐——專訪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紫荊網

【紫荊專訪】知識產權為中國式現代化 提供更加有力支撐——專訪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

日期:2025-06-29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本刊記者    馮琳

核心專利、知名品牌、優質地理標誌、高水平集成電路布圖設計……近年來,伴隨這一系列高價值知識產權擁有量大幅增加,中國知識產權的保護效果、運用效益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知識產權發展之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國已成為全球人工智能專利的最大擁有國、中國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集群數量連續兩年位居世界各國之首、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再創新高……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接受本刊專訪,詳解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最新“成績單”及下一步發展“路線圖”。

螢幕截圖 2025-06-29 下午4.54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報告顯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人工智能專利的最大擁有國,在全球的佔比達到60%。3月6日,第21屆中國(天津)國際裝備製造業博覽會開幕。圖為宇樹科技帶來的一款人形機器人(圖:新華社)

知識產權強國建設

更強、更高、更好、更大、更優、更廣

記者: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識產權強國,對於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等具有重要意義。您如何評價過去一年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進展成果?

申長雨: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過去一年,知識產權相關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實施《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知識產權強國建設邁出新的步伐。可以用六個“更”字來概括2024年知識產權強國建設進展的有關情況。

一是知識產權制度保障更強。建立國家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統籌推進知識產權強國建設重點工作。積極落實新增知識產權領域中央財政事權,穩步推進省以下知識產權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有序推進《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新一輪修改。印發《地理標誌統一認定制度實施方案》。不斷健全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發布《人工智能相關發明專利申請指引(試行)》,積極探索國家層面數據知識產權保護規則。

二是知識產權創造質量更高。全年授權發明專利104.5萬件,核准註冊商標478.1萬件,登記著作權1,063.1萬件,認定地理標誌產品36個,核准地理標誌作為集體商標、證明商標註冊125件,授予農業植物新品種權5,797件、林草植物新品種權878件。《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海牙體系外觀設計申請位居全球第一位,馬德里商標國際註冊申請穩居世界第三。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我國排名提升至第11位,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集群數量達到26個,連續兩年位居世界各國之首。

三是知識產權運用效益更好。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全面推進,完成全國2,700餘所高校和科研機構134.9萬件存量專利盤點和價值分析。開放許可專利超1.5萬件。全年專利轉讓許可備案61.3萬次,同比增長29.9%;其中,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轉讓許可備案7.6萬次,同比增長39.1%。企業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到53.3%。專利密集型產業(2023年)增加值達到16.8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佔GDP比重達13.04%。版權產業(2023年)增加值達到9.38萬億元,佔GDP比重達7.44%。地理標誌產品直接年產值超過9,600億元。知識產權使用費年進出口額達3,987.1億元,同比增長5.9%。

四是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更大。全國市場監管部門查辦知識產權違法案件4.4萬件。全國知識產權系統辦理專利侵權糾紛行政案件7.2萬件,指導管理的調解組織受理知識產權糾紛調解案件近14萬件。各級版權執法部門查辦實體市場侵權盜版案件3,219件,刪除侵權盜版鏈接362萬條。全國海關查扣進出口侵權嫌疑貨物4.1萬批次,核准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2.2萬件。各級人民法院審結知識產權案件54.4萬件。全國檢察機關起訴侵犯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和商業秘密等犯罪2.1萬人。全國公安機關偵辦侵犯知識產權和製售偽劣商品犯罪案件3.7萬起。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提升至82.36分,再創新高。

五是知識產權服務體系更優。高標準完成國務院營商環境創新試點知識產權相關任務。全國34個城市開展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試點。建設28個重點產業專利專題數據庫。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合作建設202家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國家級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機構達到483家,面向創新主體提供服務超145萬次,地市級綜合性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機構覆蓋率增至52.6%。全國商標業務受理窗口增至367個,在15個省份實現地市級服務窗口全覆蓋。完成國家知識產權保護信息平台建設,實現知識產權大數據中心和公共服務平台基礎功能。

六是知識產權國際合作更廣。成功舉辦國際保護知識產權協會世界知識產權大會,習近平主席向大會致賀信。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知識產權高級別會議,實現“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提質升級。推動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成功締結《知識產權、遺傳資源和相關傳統知識條約》《利雅得外觀設計法條約》。深度參與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合組織、中歐、中國—東盟、中非等機制性合作,推動金磚國家知識產權合作升級擴容。積極落實有關地理標誌國際協定,推進“一帶一路”國家開展地理標誌交流與合作。

系統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

記者: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今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對於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有哪些重點工作和安排?

申長雨:知識產權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剛需,也是國際貿易的標配,同時還是高標準市場體系的重要構成。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習近平主席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並向國際保護知識產權協會世界知識產權大會致賀信。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國家知識產權局認真貫徹落實,圍繞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制定了系統化的落實舉措。

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一是持續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加快推動《商標法》新一輪修改進程,著力從制度層面解決商標領域存在的惡意搶註、惡意無效、商標囤積等問題,保障市場運行。緊扣行業訴求,加快推動《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修改,更好適應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需要。二是深入實施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工程。研究制定進一步高質量推進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工作的政策文件,會同司法部制定加強知識產權糾紛仲裁工作的指導意見,深化與最高人民法院“總對總”訴調對接工作,推動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解。完善涉外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加強海外維權援助,助力我國企業出海。三是強化知識產權源頭保護。嚴把專利審查授權關,加強創造性標準評價,繼續推動發明專利平均審查周期再壓減至15個月。探索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技術等重點產業領域按需審查。豐富商標審查政策供給,擴大商標註冊申請快速審查適用範圍。四是強化地理標誌保護。優化地理標誌審查認定工作機制,有序推進地理標誌產品認定和地理標誌集體商標、證明商標註冊的集中審查,實現統一入口、統一出口,便利申請主體,節約申請成本。深入推進地理標誌保護示範區建設,實施地理標誌運用促進工程,更好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和區域特色經濟發展。推進中外地理標誌產品互認互保,助力高水平對外開放。

在知識產權運用方面,一是深入實施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持續盤活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做優增量專利,夯實專利轉化的質量基礎,推動更多專利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鏈。二是完善知識產權支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作機制。面向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大知識產權專員派駐力度,加強知識產權數據資源供給,深入開展專利導航和分析預警,助力提高研發效率。三是積極穩妥發展知識產權金融。會同金融監管總局在重點地區開展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綜合試點,持續推進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入園惠企,統籌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證券化、保險等工作,助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難題。四是積極推進商標品牌建設。推進實施商標品牌價值提升行動,加強對品牌經濟的支撐。推動專利商標協同發展,培育更多依靠專利技術成長起來的國貨潮牌,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加快實現由專利大國到專利強國轉變

記者:今年是《專利法》實施40周年,如何評價40年來我國專利事業發展的有關情況?

申長雨:我國《專利法》自1985年開始實施以來,已經走過了40年的非凡歷程。特別是新時代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專利事業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標誌性成果,有力促進了創新型國家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順利完成《專利法》新一輪修改,實現相關法律制度的與時俱進。包括建立國際上高標準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引入專利開放許可制度、藥品專利保護期限延長制度和藥品專利糾紛早期解決機制,等等。同時,還完成《專利法實施細則》《專利代理條例》《專利審查指南》等配套修改,使我國專利法律法規更加健全。

二是我國專利數量和質量穩步提升,成為名副其實的專利大國。截至2024年底,我國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達到475.6萬件,是全世界首個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突破400萬件的國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和海牙體系外觀設計申請量均躍居全球第一位。

三是專利保護越來越嚴格,有效激發了全社會創新活力。發明專利平均審查周期壓減到15.5個月,專利審查質量用戶滿意度始終保持在滿意區間。在全國批准建設了125個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為專利保護提供了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維權渠道。同時,還設立80多個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分中心,分中心成立以來,累計為企業提供指導服務2,400餘次,幫助企業挽回經濟損失超過380億元。

四是轉化運用加速推進,越來越多的專利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完成了全國2,700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134.9萬件存量專利盤點和價值分析,與45萬家企業精準對接,匹配推送。2024年,全國專利轉讓許可備案次數達到61.3萬次,同比增長29.9%,其中,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轉讓許可備案次數達到7.6萬次,同比增長39.1%。2023年全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達到16.87萬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13.04%。

五是專利領域國際合作不斷深化,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成功加入了《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註冊海牙協定》,推動《知識產權、遺傳資源和相關傳統知識條約》和《利雅得外觀設計法條約》成功締結。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合作建設202家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依託全球專利信息資源,助力國內創新發展。專利審查高速路合作網絡覆蓋84個國家,有效便利了中國企業海外專利獲權。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立足40年專利事業發展奠定的堅實基礎,與時俱進完善專利法律制度,持續提高專利工作法治化水平,加快實現由專利大國到專利強國的轉變,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中國是全球人工智能專利最大擁有國

記者: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迅猛、創新成果不斷湧現,這背後不乏知識產權的保護助力。請問目前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知識產權相關情況如何?未來將如何在人工智能領域加強知識產權工作?

申長雨: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目前,我國人工智能領域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報告顯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人工智能專利的最大擁有國,在全球的佔比達到60%。

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積極回應人工智能新領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需要,深入推進人工智能領域知識產權制度創新,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供給。包括及時修改完善《專利審查指南》,發布《人工智能相關發明專利申請指引》,積極回應和解決了有關人工智能專利申請主體、保護客體、審查標準等熱點問題。聚焦人工智能重點領域,為相關專利申請提供快速審查服務,嚴厲打擊搶註“DeepSeek”等相關商標申請行為,持續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護航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與此同時,我們還在加快人工智能技術在知識產權領域的運用,推動知識產權工作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不斷提升知識產權治理效能。

面向未來,國家知識產權局將積極推動知識產權與人工智能共生演進、雙向賦能、融合發展。一是持續推進人工智能相關知識產權制度創新,加快建立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為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二是提高人工智能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水平,健全知識產權支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作體系,加大人工智能領域專利申請按需審查服務力度,做好相關發明專利分析預警和導航服務,指導建設人工智能領域專利池,深入實施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促進更多人工智能領域專利從實驗室走向產業鏈,賦能相關產業發展。三是積極參與人工智能領域知識產權全球治理,推動完善相關國際規則和標準,促進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讓人工智能技術更好造福全人類。

支持香港提升知識產權國際影響力

記者: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與香港的交流合作情況如何?為支持香港知識產權建設發展出台了哪些政策?下一步還有哪些考慮?

申長雨: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積極推進與香港特區在知識產權領域的交流合作,支持香港特區提升知識產權能力,更好融入大灣區建設,賦能特區創新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是加強交流合作,支持特區提升知識產權國際影響力。積極支持香港特區充分利用知識產權領域優勢資源,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特區知識產權部門合作舉辦20多屆內地與香港特區、澳門特區知識產權研討會,持續深化內地與特區在知識產權領域交流合作。局領導多次出席亞洲知識產權營商論壇等重要活動,支持特區打造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知識產權交流平台,助力加快建設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派員赴特區參加國際癌症科技知識產權投資論壇,促進專業領域的知識產權轉化運用。

二是加強業務支撐,助力特區知識產權人員培養和能力提升。加強對特區知識產權部門的業務支撐,為其原授專利申請提供實質審查意見,累計開展1,000餘件專利申請的代審工作。與特區政府知識產權部門簽署《關於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相關支持事項的安排》,全面提供覆蓋入職、進階、分類、專利導航等各階段各環節的系統化培訓。累計已有25名專利審查人員在我局參加了入職培訓,覆蓋其70%以上的專利審查人員;連續兩年實施專利審查員實習項目,8名特區專利審查人員在專利審查協作廣東中心開展了為期3個月的業務實習,支持其培養審查隊伍、提升審查能力。

三是加強政策支持,促進特區創新創造和知識產權轉化運用。自2021年起,連續五年在特區設立專利代理師資格考試考點,為特區居民提供便利。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針對香港居民在內地發明專利申請的優先審查試點項目,今年又批覆同意將特區創新主體納入深圳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專利快速預審服務範圍,進一步大幅縮短其知識產權獲權周期。批准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成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技術創新支持中心(TISC)籌建機構,指導香港城市大學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知識產權國際轉化試點平台,支持特區提升知識產權服務能力,促進知識產權跨境交易。

下一步,國家知識產權局將繼續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持續在知識產權保護、轉化運用、協助審查、人員培訓等方面為香港特區提供幫助,支持香港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建設,助力特區知識產權事業發展,促進香港長期繁榮穩定。

(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5年7月號)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孫藝寧 校對:周默 監製:姚潤澤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