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周佳興:新美元霸權的形成以及中國的應對方式-紫荊網

【紫荊論壇】周佳興:新美元霸權的形成以及中國的應對方式

日期:2025-06-30 來源:紫荊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周佳興 | 中金公司合規總監、亞洲證券業和金融市場協會副主席

 

當前,全球貨幣體系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美國長期濫用美元結算體系實施金融制裁,使得美元霸權地位遭遇前所未有的系統性挑戰。面對困局,美國以「法幣、美元穩定幣、加密貨幣」為 「三駕馬車」,試圖在數字時代重構美元霸權新體系。面對複雜嚴峻的形勢,主動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擴大人民幣在實體經濟領域的應用,構建「人民幣法幣、人民幣穩定幣、加密貨幣」三位一體的新人民幣「三駕馬車」迫在眉睫。這既是提升我國金融國際競爭力、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戰略選擇,也是打破「美國例外論」、完善全球金融治理體系的重要舉措,還有助於形成更加均衡的國際貨幣格局,為全球經濟治理注入新動能,為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美國通過「三駕馬車」的協同機制強化美元霸權

 

(一)以美元法幣、SWIFT支付系統等手段為核心。自20世紀中葉以來,美元憑藉布雷頓森林體系、石油美元循環及美聯儲政策,成為美國維系全球秩序的核心工具。美聯儲通過貨幣政策(如加息和量化緊縮)控制美元流量,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使美國能夠以低成本融資,借此輕鬆應對財政赤字、貿易逆差等問題,加劇了全球金融體系的不平等。此外,美國還依託 SWIFT跨境支付系統,將美元武器化,以金融手段制裁打擊戰略對手,如將伊朗、俄羅斯相關金融機構排除SWIFT支付體系,肆意干涉他國內政,維護自身在全球的戰略利益。

然而近年來,由於美國國力下降、內外部矛盾激化、全球對美債信心下降等原因,傳統美元霸權地位受到衝擊,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佔比快速下降。在全球貨幣格局深度調整、多極化趨勢愈發明顯的背景下,美國為維繫其搖搖欲墜的金融霸主地位,對加密貨幣的態度出現了180度大轉彎。美國曾將比特幣等虛擬貨幣視作擾亂金融秩序的「洪水猛獸」,但當美元全球儲備地位持續下滑、人民幣數字化進程加速推進之時,出於維持全球金融霸權的需要,美國迅速調整策略,在強化監管、嚴防虛擬貨幣投機泡沫、非法融資等風險的同時,大力系統性激活其作為新型支付工具與價值載體的職能,以維繫美元霸權。

(二)通過美元穩定幣鞏固美元全球儲備貨幣地位。根據國際組織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簡稱FSB)的定義,穩定幣是一種旨在相對於特定資產或資產池或資產籃子保持穩定價值的加密資產。當前,穩定幣展現出較好韌性,獲得了越來越高的市場認可度,並呈現出與傳統金融機構融合發展的態勢,憑藉在支付時間和成本上的明顯優勢,穩定幣在跨境交易結算中的活躍度不斷上升。2024年5月以前的12個月內,穩定幣的支付結算量達到了2.5萬億美元左右。美元穩定幣市值份額已超過 99%。

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正在推動一系列立法、政策和市場改革,鞏固美元穩定幣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美國即將立法的《天才法案》(Guiding and Establishing National Innovation for U.S. Stablecoins Act,簡稱GENIUS Act )以 及《 穩 定 法 案 》(Stablecoin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for a Better Ledger Economy,簡稱STABLE Act)。這些法案為「支付穩定幣」提供了明確的監管框架,要求穩定幣以1:1比例由美元、受保險銀行存款或短期國庫券等高流動性資產支持,並運行在透明公共區塊鏈上。特朗普的加密政策負責人戴維.薩克斯指出,美元穩定幣是擴大美元國際影響力的工具。

美元穩定幣的獨特機制形成了新型「貨幣乘數效應」, 當用戶購買美元穩定幣時,其支付的美元資金會存入發行商儲備賬戶,通常以銀行存款或美國國債形式持有,這一過程實現了美元資產的「代幣化」轉換,使傳統銀行體系內的美元流動性得以在區塊鏈網絡中自由流通。該機制具有強大的全球覆蓋能力,即便在美元獲取渠道有限的新興市場,用戶也可通過購買穩定幣而間接持有美元資產,如海外投資者購入1億美元USDC(典型美元穩定幣),則等同於向美國金融體系注入等值資金。這一過程並非依賴美聯儲傳統貨幣發行渠道,而是由市場需求自發驅動,既擴大了美元全球流通範圍,又避免了直接增發貨幣可能引發的通脹壓力。

穩定幣發行商通常將吸納的美元資金配置於美國國債等高流動性資產,這些資產將進一步作為金融市場抵押品或投資標,形成「穩定幣發行—儲備資產配置—金融市場循環」閉環。

對美國財政而言,其價值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穩定幣發行商持續增持美債,直接壓低國債收益率,減輕政府利息支出壓力;二是全球穩定幣用戶資金持續流入美國金融市場,為政府債務提供更加充裕的認購基礎;三是由私營部門主導的穩定幣擴張模式使美國無需大規模增加貨幣供應,即可通過市場機制鞏固美元全球地位,避免了傳統貨幣超發而引發的爭議。綜上,穩定幣既有利於維持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核心地位,又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了更加高效、更具市場化的全球化滲透。

(三)利用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強化美元定價權和規則制定權。2025年一季度,特朗普宣布美國將建立「比特幣戰略儲備」,將部分國家儲備配置為比特幣,以鞏固美元霸權,搶佔加密貨幣領域主導權。該計劃包含:財政部持有比特幣作為戰略資產、推動比特幣與美元體系深度綁定,以及通過監管框架將加密創新納入美國金融體系。

美國當前依託「經常賬戶赤字—金融賬戶盈餘」機制, 構建了美元在現實世界的循環體系,即通過擴大美元發行製造貿易赤字,推動美元流向全球貿易順差國,後者再將積累的美元投入美國金融市場。然而,面對中國、日本等主要債權國持續減持美債,若全球「去美債化」趨勢形成共振,美元霸權的根基將面臨根本性動搖。

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正在積極推動加密貨幣監管政策回歸「支持創新發展」的主線,其倡導的一系列政策變革正在從多維度優化虛擬幣監管。美國證監會(SEC)解除針對上市公司Coinbase的民事執法行動等典型案例表明,美國監管從以往單純依靠執法行動,轉向現今通過政策制定來重塑加密貨幣行業監管方式,這為後續更具系統性和前瞻性的監管框架構建預留了空間。上述政策調整都在朝著更利於虛擬貨幣行業健康發展的方向優化監管,力求在風險防控與技術創新之間找到平衡,以提升美國在全球虛擬幣領域的規則制定話語權和行業吸引力。

綜上所述,美國的數字貨幣新政標誌著美元霸權從「傳統金融資本壟斷」向「技術—資本—規則」的三位一體模式升級。在此進程中,美國通過「法律規制—監管收編—持倉控制」的三維路徑,依託「控制即擁有」的邏輯,實現對比特幣等加密資產的實質性掌控。這一戰略不僅加劇了中美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競爭烈度,更預示著國際貨幣體系即將進入「法幣數字化與加密資產合規化並行」的新階段,技術標準的博弈、資本流動的管控、規則主導權的爭奪,將成為未來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戰場。
 

數字貨幣時代對抗美元霸權的新路徑
 

(一)人民幣國際化是對抗美元霸權的核心戰略。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貿易國,中國正以人民幣重塑全球金融格局,通過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與境外簽署本幣互換協議、推動人民幣離岸中心發展、推廣數字人民幣、搭建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mBridge)等多項戰略措施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儘管人民幣國際化已取得矚目成績,但其國際貨幣份額與中國經濟地位仍不匹配。根據2025年3月SWIFT發布的數據,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僅佔比4.13%(美元以49%的份額穩居第一);國際大宗商品定價、金融衍生品計價等領域仍高度依賴美元。在中美戰略博弈加劇的背景下,美國頻繁濫用美元霸權實施金融制裁,凸顯了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緊迫性。這不僅是中國維護經濟主權的必然選擇,更是打破單極貨幣體系、構建多元金融秩序的貨幣解決方案。

(二)發行穩定幣是突破美元在數字貨幣領域霸權的關鍵突破口。2021年,中國基於反洗錢、防範恐怖主義融資和遏制非法交易等審慎監管需求,全面禁止境內穩定幣發行與加密資產交易,這一政策在當時的金融環境下,對於築牢金融安全防線、維護經濟穩定具有重要必要性,有效遏制了相關領域的潛在風險。然而,隨著全球數字金融格局的加速演變,數字金融的技術迭代與規則競爭已成為全球經濟博弈的關鍵戰場,發行人民幣穩定幣已成為抵禦美元霸權擴張、補足人民幣國際化短板的重要抓手。

提升跨境結算效率、降低成本,賦能人民幣國際化。美元穩定幣依託區塊鏈技術構建起7×24小時全天候實時清算網絡,不僅實現跨境資金秒級到賬,更以近乎零延遲的結算效率精準覆蓋中小微企業、跨境電商等傳統金融難以觸達的碎片化場景。其低成本、高效率的運作模式顯著提升了美元的貨幣乘數效應,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時大幅提高了資金周轉效率,使得美元在全球金融市場的流通效能達到新高度。

在此背景下,人民幣穩定幣作為CIPS的「鏈上延伸」,既能有效突破人民幣在跨境零售支付與去中心化金融(DeFi)領域的應用瓶頸,又能顯著提升人民幣的結算效率,降低跨境交易成本,從而夯實人民幣國際化的市場根基。此外,穩定幣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交易記錄具有可追溯和不可篡改的特性,為監管部門提供了實時、透明的資金流向與規模信息,在提升監管效率的同時,也為優化外匯管制制度、促進資本合理有序流動提供了有力支撐,助力人民幣國際化行穩致遠。

構建人民幣資產循環的正向機制。借助穩定幣的貨幣乘數效應和市場化機制,中國發行人民幣穩定幣,可引導全球資金配置人民幣國債、綠色債券等資產,構建「穩定幣發行—人民幣資產增持—主權信用強化」的自主循環機制,既提升人民幣資產的全球定價權,將人民幣國際化從「政策推動」轉向「市場驅動」的更高階段,又通過市場手段分散對美債體系的依賴,削弱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外溢衝擊。

抵禦美元在數字貨幣領域的流動性滲透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防禦性布局。美國通過強化對穩定幣(如USDT、 USDC)的監管控制、推動比特幣等資產納入戰略儲備,擬構建起脫離傳統銀行體系的新型貨幣循環。若中國缺乏自主穩定幣,可能導致全球數字金融形成「美元穩定幣主導交易、人民幣被動兌換」的失衡格局,加劇資本流動風險。發行人民幣穩定幣可在區塊鏈空間建立獨立價值錨點,阻斷美元通過技術渠道對中國金融市場的隱性滲透。

此外,發行人民幣穩定幣還有利於突破 SWIFT的封鎖風險,為我國企業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提供更為穩定、可靠的支付保障。

(三)審慎支持加密貨幣交易是對沖美元霸權的重要維度。當前,美國正通過完善加密監管框架和鼓勵機構投資者,探索加密資產的「類黃金」屬性,並逐步將加密貨幣市場納入美元信用延伸體系。若中國在相關領域持續缺位,可能面臨三重戰略挑戰。

一是數字金融的主權讓渡。美國正在探索推動加密資產成為「數字時代的價值錨點」,若比特幣等資產被納入多國儲備體系,可能重構國際貨幣競爭格局。中國若缺乏對加密資產定價權和儲備機制的前瞻性布局,可能在新一輪貨幣競爭中喪失規則話語權,被迫接受以美元為核心的「金融霸權 2.0」體系。

二是喪失在虛擬貨幣領域的話語權。特朗普上台後,美國迅速調整加密貨幣戰略,明確禁止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發展,並將穩定幣與加密資產納入國家戰略核心,推動監管政策回歸「支持創新發展」主線。作為全球加密貨幣市場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強的國家,美國此舉引發了強烈的政策外溢效應,正驅動全球加密貨幣監管格局發生深刻變革。

2025年以來,英、澳、韓、土耳其、阿根廷等國紛紛響應,加速加密貨幣監管立法進程。這些國家在完善風險防控、強化反洗錢監管條例的同時,著力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加密創新生態,試圖搶佔數字金融發展先機。這一全球政策轉向,不僅可能使中國金融機構在跨境加密結算中面臨更為嚴苛的合規要求與高昂成本,更預示著全球數字金融規則話語權正加速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集中。在此背景下,若中國未能及時構建自主可控的加密貨幣治理框架與技術標準,未來在全球數字金融規則制定、市場主導權爭奪中恐將陷入被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將面臨更為複雜的制度性挑戰。積極布局、主動作為,已成為維護國家金融安全、提升國際金融話語權的關鍵之舉。

三是資本和人才流動的虹吸效應。據第三方統計,就收入而言,2024年美國佔全球加密貨幣市場規模的23.7%。據區塊鏈專業媒體Cryptoslate報道,哈里斯民意調查公司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目前約5,500萬(佔總人口21%)美國成年人擁有加密貨幣,76%的持有者認為他們使用數字資產的經歷對他們個人產生了積極影響。其金融工具(如比特幣ETF)可能吸引中國投資者通過離岸平台配置資產。2023年香港啟動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牌照制度後,已有內地技術團隊通過「香港注冊—內地研發」模式迂回參與全球加密生態,折射出本土創新要素的外流壓力。若長期缺乏合規渠道,可能導致優質資本與技術人才向境外聚集,削弱中國在區塊鏈領域的創新動能。
 

下一步工作重點與推進方向建議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穩步提升,製造業與外貿領域的全球競爭優勢持續鞏固,人民幣作為國際結算、投資和儲備貨幣的吸引力顯著增強,國際社會對人民幣的信心與日俱增;加之在金融科技與貨幣體系構建領域的華人專業人才群體實力雄厚、經驗豐富,均為體系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智力支撐。多重有利條件疊加彰顯了人民幣國際化的堅實基礎,也昭示著推進「三位一體」貨幣體系建設的歷史機遇已然成熟。把握這一關鍵時機,將有力推動人民幣在國際貨幣舞台上發揮更大作用,為全球經濟治理注入新活力。

(一)在香港試點發行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為應對美國通過美元穩定幣鞏固貨幣霸權以及SWIFT系統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的挑戰,中國可依託香港獨特優勢,試點發行離岸人民幣穩定幣,構建「技術創新—場景突破—規則升級」的去美元化路徑。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以及「一國兩制」實踐的前沿陣地,香港在試點發行離岸人民幣穩定幣領域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從監管體系來看,香港金管局在加密貨幣和數字資產監管領域深耕多年且正在加速迭代升級,這為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特別是2025年5月21日通過的《穩定幣條例草案》,建立了法幣穩定幣發行人發牌制度和監管框架,有利於香港穩定幣及數字資產生態系統健康、負責任且可持續的發展。

在資金儲備層面,香港坐擁全球規模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人民幣日均清算規模超萬億元,依託中資券商成熟的資本運作體系,能夠高效實現穩定幣與離岸人民幣1:1足額儲備,直接激活現有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流動性優勢。 

在技術設施領域,香港金管局深度參與的mBridge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已搭建起分布式跨境清算網絡,通過專屬網關,離岸人民幣穩定幣可實現與央行數字貨幣資產的實時1:1兌換,為穩定幣的跨境流通與價值錨定提供國家級技術支撐。

在發行與儲備機制方面,可授權香港證監會許可的持牌中資證券公司發行與離岸人民幣1:1掛鉤的穩定幣,確保儲備資產的透明性和穩定性。發行人需滿足香港證監會的資本充足率、風險管理和合規要求,以確保穩健運營。每單位離岸人民幣穩定幣須由等值人民幣現金或高質量流動資產全額支持,儲備資產存放於香港證監會指定的第三方托管機構,並接受每月獨立審計。

在系統整合方面,將離岸人民幣穩定幣與mBridge平台整合,支持與央行數字貨幣的可互換性,服務於跨境貿易、匯款及Web3.0場景。開發專用網關,連接離岸穩定幣的區塊鏈與mBridge的分布式賬本,實現穩定幣與央行數字貨幣等資產的無縫互換。制定統一的技術和法律協議,確保穩定幣與mBridge上CBDC進行1:1兌換,消除匯率波動風險,提升市場信心。

在監管框架方面,將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納入香港虛擬資產監管範疇,與FATF國際反洗錢標準對齊,發行人需執行嚴格的反洗錢流程,通過貨幣錢包篩查、加密貨幣交易監控以防範資金流向非法交易,並應定期向香港證監會及中國監管部門匯報,確保創新在合規框架內有序推進。

在安全保障措施方面,採用多重簽名錢包和冷存儲技術,防範黑客攻擊和資產盜竊。儲備資產由香港證監會指定托管機構管理,確保物理與數字隔離。所有交易記錄存儲於區塊鏈上,公開可查,智能合約自動化執行清算,減少人為干預。此外,發行人須實時披露儲備資產詳情,並聘請國際會計事務所進行月度審計,審計報告向香港證監會、公眾及中國有關監管機構公開。

在發行策略方面,初期嚴格限定發行總量與存續期限,以有效控制市場風險;試點區域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充分利用區域內跨境金融合作基礎與創新活力。在此基礎上,建立「區域試點—全國推廣—全球輻射」的遞進式擴展機制,建立動態評估與調控機制,依據試點期間的市場反饋、風險狀況及技術運行表現,靈活調整發行配額,確保穩定幣發行與市場需求、監管要求相適配,逐步融入國內和國際金融市場交易、支付清算等各個環節,為人民幣國際化開闢數字新通道。

(二)在境內審慎支持虛擬貨幣交易。不僅香港推行穩定幣發行人立法,構建持牌交易體系,將虛擬貨幣納入監管框架,實現創新與風控平衡。境內可汲取其監管經驗,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合規加密金融產品,適度放開虛擬貨幣業務試點。除優先從技術成熟、風險可控的穩定幣業務切入外,還應允許開展黃金代幣化業務,探索多元化虛擬貨幣發展路徑,以降低對美元清算系統的依賴。

同時,面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在全球金融市場影響力逐步提升的現狀,可審慎研究將其納入戰略儲備的可行性。鑒於比特幣的高波動性和全球市場屬性,在納入戰略儲備前,需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對其市場流動性、價值穩定性、監管合規性等進行全面分析。還應同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框架,通過設立專門的戰略儲備管理機構,運用智能合約等技術手段實現儲備資產的透明化管理,確保儲備體系的安全性與穩健性,從而在全球數字資產競爭格局中佔據有利地位,增強國家金融戰略的靈活性與前瞻性。

(三)推動黃金代幣化,為削弱美元霸權創造條件。黃金天然具備抗通脹、政治中立等屬性,但其實物形態存在跨境轉移成本高、流動性不足等局限,而代幣化通過區塊鏈技術將實物黃金轉化為可分割、易流通的數字資產,既能保留黃金的穩定價值屬性,又賦予其可分割、易流通、低成本跨境轉移的優勢,使其得以突破物理限制參與全球結算。這不僅有助於降低對美元結算體系的依賴,更能為全球儲備體系多元化提供現實可行的過渡方案,在技術層面為削弱美元霸權、構建公平的國際貨幣新秩序創造條件。

將黃金代幣化與人民幣穩定幣深度綁定,依託黃金作為全球公認價值錨的強大信用基礎,人民幣穩定幣將獲得更堅實的價值背書,市場信任度與接受度將實現跨越式提升。未來,隨著市場發展,人民幣穩定幣還可與能源、大宗商品等熱門代幣化資產聯動,形成「 3+N」動態發展格局。這一格局將持續擴充人民幣穩定幣的價值支撐維度,增強其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適應性與競爭力,構建制衡美元霸權的多層次力量矩陣,為重塑公平合理的國際貨幣秩序注入持久動能。

(四)建立對穩定幣和加密貨幣的監管框架。在支持虛擬貨幣業務發展的進程中,需構建「制度+技術+國際協同」三位一體的監管框架,系統性降低金融風險。

在制度層面,可借鑒美國依據虛擬貨幣不同分類構建的多頭監管格局,針對不同品種的虛擬貨幣,制定有針對性的監管規則,並建立持牌制度。同時,將虛擬貨幣納入貨幣政策考量範疇,並特別針對虛擬貨幣「高洗錢風險」的特性,嚴格對標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ATF)標準,強制落實「了解你的客戶」(Know Your Customer,簡稱KYC)、交易實時監控及儲備資產審計制度,強化反洗錢技術運用。此外,可效仿新加坡模式,全面禁止算法穩定幣發行,從源頭規避系統性金融風險。

在技術層面,依託中國在人工智能與區塊鏈領域的技術優勢,開發自主可控的加密貨幣交易監測平台。借鑒國際加密貨幣反洗錢專業機構的追蹤技術,實現對穩定幣及加密資產全鏈路流動實時監控,精準識別洗錢、非法融資等行為。

在國際合作層面,應主動加強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以及主要經濟體的監管協作,在規則制定、情報共享、聯合調查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打破虛擬資產「業務全球化、治理國家化」的監管壁壘。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司法合作,通過建立跨境司法互助機制、聯合執法行動等方式,提升對虛擬貨幣犯罪的跨國打擊能力。深度參與全球加密資產統一監管標準制定,在規則博弈中維護國家金融主權,抵禦個別國家在加密貨幣監管中的霸權傾向,推動構建公平、透明、高效的全球虛擬貨幣監管新秩序,護航虛擬貨幣業務健康有序發展。

(五)中國亟須主張虛擬貨幣域外管轄權以維護金融主權與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在數字金融浪潮下,虛擬貨幣依託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與全球性特征迅猛發展,美國利用《銀行保密法》、證券交易委員會監管規則等法律武器,以制裁和監管處罰等手段強化對全球加密市場的域外控制,試圖確立美元在數字金融領域的霸權地位。鑒於此,中國亟需主動主張對虛擬貨幣的域外管轄權。

短短十幾年間,全球加密貨幣市場規模一度達到3萬億美元,若中國缺席這一領域的規則制定與監管,不僅將在數字金融話語權競爭中陷入被動,更可能因美國的單邊控制,使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受阻、國家金融主權受損。通過明確將加密資產納入國內法律財產範疇,建立符合國情的稅收與執法體系,並對涉及中國公民、實體及人民幣資產的加密交易行使域外管轄權,既有助於防範洗錢、資本外逃等金融風險,推動虛擬貨幣產業合規創新,又能借助人民幣穩定幣推廣打破美元制裁枷鎖,構建自主可控的跨境支付網絡,在全球數字金融治理中爭奪主動權,實現維護金融主權與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雙重戰略目標。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5年4-6月號

紫荊論壇4-6月79封面Final_OL 2

來源:紫荊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藍皓源 校對:楊晨 監製:張晶晶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